首页 平安传 下章
第284章 沅水之战刚过
 但恐怕相并不能带来什么不同。当初在南直隶贡院参加乡试时,张宁那句“我不和矮个子比”的轻蔑羞辱杨四海可还记得。

 这事儿后来大伙坐一起喝酒便已经化解了,四海也没打算要将这种小事记恨在心,可是此事却一直没能从四海的记忆里消失,倒是有其原因的。

 四海出身贫困家境无法承担举业读书的费用,需要求助于别人,于是从小受过太多白眼,深明世情冷暖。

 但天下家境贫寒的人是大多数,不知他一个,关键是四海此人天资聪慧天分极高,傲气自负与当初的现实处境反差太大,使他产生了十分感而非常的自尊心。

 其二十出头连过乡试、会试、殿试三关,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拿老百姓的话是全凭祖坟上的青烟,便知四海之天分与刻苦决心。

 况且大明士林官场对仪表也十分迷信,身材很矮的四海本来就在自尊与自卑的极端之间,所以当众奚落过他的张宁没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

 其实四海平素非常淡定,乡试时住的一家破落客栈居然漏雨,他拿个盆接水在滴水的噪声中照样能在大考之前安然入睡。

 修身齐家平天下,作为一个帝国精英修身是做到了的…但人心不是道德修养能完全改变的,现在杨四海在已知张宁的出身和成就之下,他只想张平安这个人死无葬身之地。

 但凡寄希望于别人情高尚心宽广,自己就能为所为,显然是极其可笑的一件事。***岳州的官员陪同在四海旁边时,走近身边无不弯着,生怕矮了普通人一个头的御使要仰着头和自己说话。

 京师的御使真正得罪不起,大伙儿都懂的。杨御使来到岳州后的举止倒也奇怪,对军政吏治一律不问,连地方官如何防御岳州‮全安‬也不打听,却叫陪同的官员都换上便服随行,去城乡各处和老百姓说话。

 这要是在太平时候也就罢了,了解民情情有可原,可显然这会儿战争祸到临头,还有心思管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

 四海在市井和城厢转了一圈,在官道上碰见不少从城里出来的百姓。那些人是拖儿带女、东西大车小车用牛和骡子拉。

 他叫人打听,大多是城里的人为了躲避战祸提前搬到乡下去的。此时的城乡没有户籍区别,城池里的人只要家境殷实多半在乡下都有地,除了那些实在贫困的破产者还有外地来的官,谁不想置几亩地有个

 蝼蚁在暴风雨之前会搬家到水淹不着的高处,人也差不多,这种自然现象比起公文上的曲折道理,杨四海觉得更加直观。

 战火可能真的是向北蔓延的,而不是某些坐在衙门里高谈阔论的人说的长沙府。而且百姓的脚已经暗示了战争的结果。但凡遇战,不是每次都从城里去乡下。

 若遇民山民生,有时缙绅富户们是从乡里往城里跑的,因为乡里要被劫掠,城里有高墙。人们反过来往乡里跑,就说明百姓对府城防御没有信心,岳州凶多吉少。

 官道上的民对陌生人问东问西的打探持谨慎态度,大多语焉不详,不过还是有比较热心莽撞的人,嚷嚷着说:“有钱人都是往江北跑!隔了条大江,当然比这边安稳多了。咱们啊,跑不了只有求菩萨了。”

 打探的人又问:“江上设防了,不让过江?”那人听罢答道:“听您的口音就是外地人,不明白实情。您在这边听听咱们说话,再过江听听那边的人说话,都是湖广的地盘,口音全然不同,为啥?

 大江上又没桥,平素少有往来,一般人置些产业,江北的人置在江北、江南的人在南边,寻常人家在江北既无地又无产,抛家弃业过江去不跟逃难一般么,日子能好过得了?要真有钱就不同,到哪儿没朋友?产业现买也成啊!”四海离开官道,因此又去了大江几个渡口上考察。果见那渡口上行有私船,甚至有楼船,自家拥有楼船的人当然非富即贵…

 别提道听途说的情况,有时候并不假。这次杨四海直接让随行的官员报上名头,一则没来历的人想见人家富人是见不着的。

 二则富贵人家也不怕官、甚至愿意结交谈论两句,家业大了的人谁在官场士林没几个朋友?人家没犯法就根本不怕你官场上的人,来的话牵一发而动全身,叫你吃不完兜着走。

 在楼船上接待杨四海等的主人是个年约五十的中年人,他对自家跑路也不忌讳说道,只说趋利避害人之常情。

 “且不论朝廷官府爱护百姓,就说在岳州当差的人,总是熟悉的…”男主人暗示自己在岳州官场有人,想打消这帮官僚要敲点钱财“助饷”的念头“等那逆贼来了,都是不相识的人,他要抢要杀全凭别人做主,叫人心里不踏实。”

 一直没出面说话的杨四海忍不住问道:“先生以为逆贼要打岳州,而且岳州守不住?”男主人道:“不是老朽有贬低岳州父母官的意思,庭南边的大战才多久前的事儿?

 朝廷派了两个兵部侍郎、一个侯爷,把湖广的兵都调完了,杀得血成河还是没挡住逆贼,咱们岳州多大个城?

 而且老朽觉得岳州无论哪儿都不安生,此地三面是水,逆贼必自东南陆路来,兵贼横穿乡里方可达城池,到乡里也躲不开逆贼。”果然这大户人家的主人见识就比路人要高明多了,四海对他的说法也颇觉有理。

 这等人既是大地主又经商于江湖之间,颇有些书上学不来的见识,接下来男主人的一番话更让四海惊异。“老夫打算先在荆州江陵呆一阵子,看看情势再往襄,武昌是去不得的。”四海忙问何故。

 男主人便道:“官府有许多贤士能人,不是明摆着的事儿么?就眼下湖广兵力折损的情形,岳州极难守住。水军也不能呆庭湖,否则逆贼占有岳州后将湖口一封,水师在庭湖是翁中之势,哪里去要钱粮补给?

 水师摆在长江,一是顺水东下湖广治所武昌,二是逆水上荆州。逆贼毕竟是谋反,朝廷定会布置大军收复失地,待王师到来,要收复江南,必聚兵荆州以为根基。

 因故朝廷此时不保岳州,定要保荆州得到反攻的据点…老朽去荆州眼下是可靠的。要是荆州也要丢掉,那便去不得武昌了。相比之下襄则更加稳靠,您问为何?

 襄那是湖广到河南南的前哨,南什么位置,中原之门户。逆贼要攻襄,是马上就有逐鹿中原的势头了,且不说他们有没有那能耐,朝廷能让他们染指中原?”

 闲谈了一番,杨四海等人在船上喝完一盏茶,也不多留。上到江岸,随同的官员说那匹夫白丁没什么见识,也就是高谈阔论悬吹嘘。杨四海却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说道:“对于本地缙绅富人,治形势事关身家,他们的说法多少是有其道理的。

 而且这种人结甚广,看法多经三朋四友筛选,听其一言,等同听到了民间江湖许多人的言论。”众官不以为然,不过也不想和御使反着争辩。杨四海在各处转悠了一大圈,这才要去视察城防、往来公文诸事。***

 巡按杨四海奏疏上呈湖广十事,第一事就是认定叛军要攻长江,站对了基本的立场。时任兵部尚书的杨荣在意见上和英国公张辅达成了大概一致,都主张战略重心西移。

 四海上书言事,首先强调武昌府近左形势的紧迫,是为朝中杨荣一派的主张造势,可谓“深明大义”京营在兵事上多依张辅,加上有兵部的杨荣附议,朝中其他的派系反对不多,因此朝廷已经开始向湖广增兵了。

 京营前锋一军包括神机营一部正在西行的路上。但是从江淮到武昌路程遥远,官道最短的路线也不少于一千五百里,武昌府防御能不能靠得上京营增援尚且未知。

 四海在奏疏里还提了不少方略建议,其中的大概内容包括重视岳州荆州等地的事。叛军要攻武昌,必先取岳州作为据点,然后顺江东下。岳州位于长江南岸,在兵力匮乏之下难以久守,杨四海建议重点经营荆州。

 湖广庭水师及岳州水师应向荆州靠近,凭借北岸城池以为补给。同时从北面的襄等地尽力调兵维持荆州防务,再凭借长江、水陆经营保住据点。

 至于武昌的情形,杨四海的奏疏里没怎么提及,或许在暗示岳州一失,武昌治所的陆路防御就难有妙策。

 ***当今形势变化迅速,沅水之战刚过,局势已蔓延至长江,叫朝廷措手不及。感到难以掌控形势的不仅是朝廷一方,朱雀军同样因进军太快难以把握。

 在朱雀军主力北上之前,参议部已在为之后的情况谋划。他们的发展本来就只有占领一两个府的人力,可一旦涉足长江之后就面临迫不得已的情势,必须要控制多地、保证大江防线完整,否则进军后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参议部已经组成了一个使团出使南京,虽不寄希望于短时间内和汉王结成同盟,但参议部希望汉王能在获益的情况下在东线配合。朱恒通过各地的探报做出评估,认为朱雀军攻下岳州和武昌难度不大。

 扬州行辕那边的朝廷方略,朱恒一时无法知晓,但是从江淮过来一两千里远,可以断定武昌是无法得到及时增援的…

 南岸各重镇已经被朱雀军视作囊中之物。问题在于新崛起的朱雀军实力最弱,接下来要控制长江在湖广这一段已经潜力不够了。

 向东还有经江西、南直隶的一线重镇,攻占武昌后机会难得不取之可惜,取之又被实力掣肘、摊子铺得太开无法经营。 N6zWW.coM
上章 平安传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