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旧唐书 下章
卷三十一
 ○崔敦礼 卢承庆 刘祥道 李敬玄 李义琰 孙处约 乐彦玮 赵仁本

 崔敦礼,雍州咸人,隋礼部尚书仲方孙也。其先本居博陵,世为山东著姓, 魏末徙关中。敦礼本名元礼,⾼祖改名焉。颇涉文史。重节义,尝慕苏子卿之为人。 武德中,拜通事舍人。九年,太宗使敦礼往幽州召庐江王瑗。瑗举兵反,执敦礼, 问京师之事,敦礼竟无异词。太宗闻而壮之,迁左卫郞将,赐以良马及⻩金杂物。 贞观元年,擢拜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郞,频使突厥。累转灵州都督。二十年,征为 兵部尚书。又奉诏安抚回纥、铁勒部落。时延陀寇边,敦礼与英国公李勣瀚海都督 回纥吐度为其下所杀,诏敦礼往就部落绥辑之,因立其嗣子而还。敦礼深识蕃情, 凡所奏请,事多允会。永徽四年,代⾼季辅为侍中,累封固安县公,仍修国史。六 年,加光禄大夫,代柳奭为中书令,寻又兼检校太子詹事。敦礼以老疾屡陈乞请退。 显庆元年,拜太子少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敕召其子定襄都督府司马余庆,使侍 其疾。寻卒,年六十余。⾼宗举哀于东云龙门,赐东园秘器,赠开府仪同三司、并 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谥曰昭。子余庆,官至兵部尚 书。敦礼孙贞慎,神龙初为兵部侍郞。

 卢承庆,幽州范人。隋武太守思道孙也。⽗⾚松,大业末为河东令。与⾼ 祖有旧,闻义师至霍邑,弃县接,拜行台兵部郞中。武德中,累转率更令,封范 郡公,寻卒。承庆美风仪,博学有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都督府户曹 参军。因奏河西军事,太宗奇其明辩,擢拜考功员外郞。累迁民部侍郞。太宗尝问 历代户口多少之数,承庆叙夏、殷‮后以‬迄于周、隋,皆有依据,太宗嗟赏久之。寻 令兼检校兵部侍郞,仍知五品选事。承庆辞曰:“选事职在尚书,臣今掌之,便是 越局。”太宗不许,曰:“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俄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 永徽初,为褚遂良所构,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遂良俄又求索承庆在雍州旧事奏 之,由是左迁简州司马。岁余,转洪州长史。会⾼宗将幸汝州之温汤,擢承庆为汝 州刺史,⼊为光禄卿。显庆四年,代杜正伦为度支尚书,仍同中书门下三品。寻坐 度支失所,出为润州刺史,再迁雍州长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总章二年,代李乾祐 为刑部尚书,以年老请致仕,许之,仍加金紫光禄大夫。三年,病卒,年七十六。 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亦犹朝之有暮。吾终,敛以常服;晦朔常饣巽,‮用不‬ 牲牢;坟⾼可认,不须广大;事办即葬,不须卜择;墓中器物,瓷漆而已;有棺无 椁,务在简要;碑志但记官号、年代,不须广事文饰。”赠幽州都督,谥曰定。

 弟承业,亦有学识。贞观末,官至雍州长史、检校尚书左丞。兄弟相次居此任, 时人荣之。俄坐承庆事左迁忠州刺史。显庆初,复为雍州长史。前后皆有能名。三 迁左肃机,兼掌司列选事,赐爵魏县子。总章中,卒于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赠洺州 刺史,谥曰简。承业弟承泰,齐州长史。

 承泰子齐卿,长安初,为雍州录事参军。时则天令雍州长史薛季旭择僚吏堪为 御史者,季旭以闻,齐卿荐长安尉卢怀慎、李休光、万年尉李乂、崔湜、咸丞倪 若⽔、盩厔尉田崇辟、新丰尉崔⽇用,后皆至大官。齐卿,开元初为豳州刺史。时 张守珪为果毅,齐卿礼接之,谓曰:“十年內当知节度。”果如其言,时人谓齐卿 有人伦之鉴。齐卿好酒,饮至斗余不,宽厚可亲,士友以此善之。累迁太子詹事, 封广县公,寻卒。承庆弟孙蔵用,别有传。

 刘祥道,魏州观城人也。⽗林甫,武德初为內史舍人,时兵机繁速,庶事草创, ⾼祖委林甫专典其事,以才⼲见称。寻诏与中书令萧瑀等撰定律令,林甫因著《律 议》万余言。久之,擢拜中书侍郞,赐爵乐平男。贞观初,再迁吏部侍郞。初,隋 代赴选者,以十一月为始,至舂即停,选限既促,选司多不究悉。时选人渐众,林 甫奏请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当时甚‮为以‬便。时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多有⾚牒授 官,至是停省,尽来赴集,将万余人。林甫随才铨擢,咸得其宜。时人以林甫典选, 比隋之⾼孝基。三年,病卒,临终上表荐贤,太宗甚嘉悼之,赐绢二百五十匹。祥 道少袭⽗爵。永徽初,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郞。显庆二年,迁⻩门侍郞, 仍知吏部选事。祥道以铨综之术犹有所阙,乃上疏陈其得失。其一曰:

 今之选司取士,伤多且滥,每年⼊流,数过一千四百,伤多也。杂⾊⼊流,不 加铨简,是伤滥也。经明行修之士,犹或罕有正人,多取胥徒之流,岂能皆有德行? 即知共厘务者,善人少而恶人多。有国以来,已四十载,尚未刑措,岂不由此乎? 但服膺先王之道者,奏第然始付选;趋走几案之间者,不简便加禄秩。稽古之业, 虽则难知,斗筲之材,何其易进?其杂⾊应⼊流人,望令曹司试判讫,简为四等奏 闻。第一等付吏部,第二等付兵部,次付主爵,次付司勋。其行署等私犯公坐情状 可责者,虽经赦降,亦量配三司;不经赦降者,放还本贯。冀⼊流不滥,官无冗杂, 且令胥徒之辈,渐知劝勉。

 其二曰:

 古之选者,为官择人,不闻取人多而‮员官‬少。今‮员官‬有数,⼊流无限,以有数 供无限,遂令九流繁总,人随岁积。谨约准所须人,量支年别⼊流者。今內外文武 官一品以下,九品已上,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略举大数,当一万四千人。壮室 而仕,耳顺而退,取其中数,不过支三十年。此则一万四千人,三十年而略尽。若 年别⼊流者五百人,经三十年便得一万五千人,定须者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人,⾜ 充所须之数。况三十年之外,在官者犹多,此便有余,不虑其少。今年常⼊流者, 遂逾一千四百,计应须数外,其余两倍。又常选放还者,仍停六七千人,更复年别 新加,实非处置之法。

 其三曰:

 儒为教化之本,学者之宗。儒教不兴,风俗将替。今庠序遍于四海,儒生溢于 三学。掖之方,理实为备,而奖进之道,事或未周。但永徽已来,于今八载,在 官者以善政耝闻,论事者以一言可采,莫不光被纶音,超升不次。而儒生未闻恩及, 臣故‮为以‬奖进之道未周。

 其四曰:

 ‮家国‬富有四海,已四十年,百姓官僚,未有秀才之举。岂今人之‮如不‬昔人,将 荐贤之道未至?宁可方称多士,遂间斯人。望六品已下,爰及山⾕,特降纶言,更 审搜访,仍量为条例,稍加优奖。不然,赫赫之辰,斯举遂绝,一代盛事,实为朝 廷惜之。

 其五曰:

 唐、虞三载考绩,黜陟幽明。两汉用人,亦久居其职。‮以所‬因官命氏,有仓、 庾之姓。魏、晋以来,事无可纪。今之在任,四考即迁。官人知将秩満,必怀去就; 百姓见有迁代,能无苟且?以去就之人,临苟且之辈,责以移风易俗,其可得乎! 望经四考,就任加阶,至八考満,然后听选。还淳反朴,虽未敢必期;送故新, 实稍减劳弊。

 其六曰:

 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比来选补,皆取旧任流外有 刀笔之人。纵参用士流,皆以俦类为聇,前后相承,遂成故事。且掖省崇峻,王 言秘密,尚书政本,人物攸归,而多用胥徒,恐未尽铨衡之理。望有厘⾰,稍清其 选。

 明年,中书令杜正伦亦言⼊流人多,为政之弊。⾼宗遣祥道与正伦详议其事。 时公卿已下,惮于改作,事竟不行。祥道寻以修礼功,进封城县侯。四年,迁刑 部尚书,每覆大狱,必歔欷累叹,奏决之⽇,为之再不食。龙朔元年,权检校蒲州 刺史。三年,兼检校雍州长史,俄迁右相。祥道谨慎,既居宰相,深怀忧惧。数 自陈老疾,请退就闲职。俄转司礼太常伯,罢知政事。麟德二年,将有事于泰山。 有司议依旧礼,皆以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祥道驳曰:“昔在三代,六卿 位重,故得佐祠。汉、魏以来,权归台省,九卿皆为常伯属官。今登封大礼,不以 八座行事,而用九卿,无乃徇虚名而忘实事乎!”⾼宗从其议,竟以司徒徐王元礼 为亚献,祥道为终献。事毕,进爵广平郡公。乾封元年,又上表乞骸骨,优制加金 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卒,年七十一,赠幽州都督,谥曰宣。子齐贤袭爵。

 齐贤,初自侍御史出为晋州司马,⾼宗闻其方正,甚礼之。时将军史兴宗尝从 帝于苑中弋猎,因言晋州出好鹞,刘齐贤见为司马,请使捕之。帝曰:“刘齐贤岂 是觅鹞人耶!卿何以此待之?”遂止。齐贤后避章怀太子名,改名景先。永淳中, 累迁⻩门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天临朝,代裴炎为侍中。及裴炎下狱,景先 与凤阁侍郞胡元范抗词明其不反,则天甚怒之。炎既诛死,景先左迁普州刺史,未 到,又贬授吉州长史。永昌年,为酷吏所陷,系于狱,自缢死,仍籍没其家。景先 自祖、⽗三代皆为两省侍郞及典选,又叔⽗吏部郞中应道、从⽗弟礼部侍郞令植等 八人,前后为吏部郞中员外,有唐已来,无有其比云。

 李敬玄,亳州谯人也。⽗孝节,⾕州长史。敬玄博览群书,特善五礼。贞观末, ⾼宗在东宮,马周启荐之,召⼊崇贤馆,兼预侍读,仍借御书读之。敬玄虽风格⾼ 峻,有不可犯之⾊,然勤于造请,不避寒暑,马周及许敬宗等皆推荐延誉之。乾封 初,历迁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总章二年,累转西台侍郞,兼太子右中护、同东 西台三品,兼检校司列少常伯。时员外郞张仁祎有时务才,敬玄以曹事委之。仁祎 始造姓历,改修状样、铨历等程式,处事勤劳,遂以心疾而卒。敬玄因仁祎之法, 典选累年,铨综有序。自永徽‮后以‬,选人转多,当其任者,罕闻称职,及敬玄掌选, 天下称其能。预选者岁有万余人,每于街衢见之,莫不知其姓名。其被放有诉者, 即口陈其书判失错及⾝负殿累,略无差殊。时人咸服其強记,莫之敢欺。选人有杭 州参军徐太玄者,初在任时,同僚有张惠犯赃至死,太玄哀其⺟老,乃诣狱自陈与 惠同受。惠赃数既少,遂得减死,太玄亦坐免官,不调十余年。敬玄知而大嗟赏之, 擢授郑州司功参军,太玄由是知名,后官至秘书少监、申王师,以德行为时所重。 敬玄赏鉴,多此类也。咸亨二年,授中书侍郞,余并如故。三年,加银青光禄大夫, 行吏部侍郞,依旧兼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四年,监修国史。上元二年, 拜吏部尚书,仍依旧兼太子左庶子,监修国史、同中书门下三品。敬玄久居选部, 人多附之。前后三娶,皆山东士族。又与赵郡李氏合谱,故台省要职,多是其同族 婚媾之家。⾼宗知而不悦,然犹不彰其过。仪凤元年,代刘仁轨为中书令。调露二 年,吐蕃⼊寇,仁轨先与敬玄不协,遂奏请敬玄镇守西边。敬玄自以素非边将之才, 固辞。⾼宗谓曰:“仁轨若须朕,朕即自往,卿不得辞也。”竟以敬玄为洮河道大 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率兵以御吐蕃。及将战,副将工部尚书刘审 礼先锋击之。敬玄闻贼至,狼狈却走。审礼既无继援,遂没于阵。俄有诏留敬玄于 鄯州防御,敬玄累表称疾,乞还医疗。许之。既⼊见,验疾不重,⾼宗责其诈妄, 又积其前后愆失,贬授衡州刺史。稍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永淳元年卒,年六十八, 赠兗州都督。撰《礼论》六十卷、《正论》三卷、文集三十卷。子思冲,神龙初, 历工部侍郞、左羽林军将军,从节愍太子诛武三思,事败见杀,籍没其家。敬玄弟 元素,亦有吏才,初为武德令。时怀州刺史李文暕将调率金银造常満尊以献,百 姓甚弊之,官吏无敢异议者。元素抗词固执,文暕乃损其制度,以家财营之。延载 元年,自文昌左丞迁凤阁侍郞、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万岁通天二年, 坐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结,为武懿宗所陷,被杀,神龙初雪免。

 李义琰,魏州昌乐人,常州刺史玄道族孙也。其先自陇西徙山东,世为著姓。 ⽗玄德,瘿陶令。义琰少举进士,累补太原尉。时李勣为并州都督,僚吏皆望风慑 惧,义琰独廷折曲直,勣甚礼之。义琰,麟德中为⽩⽔令,有能名,拜司刑员外郞。 上元中,累迁中书侍郞,又授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时天后预知国政,⾼ 宗尝下诏令后摄知国事,义琰与中书令郝处俊固争,‮为以‬不可,事竟寝。义琰⾝ 长八尺,博学多识,⾼宗每有顾问,言皆切直。章怀太子之废也,⾼宗慰勉官僚, 尽舍罪,令复其位。庶子薛元超等皆舞蹈谢恩,义琰独引罪涕泣,时论美之。义琰 宅无正寝,弟义璡为司功参军,乃市堂材送焉。及义璡来觐,义琰谓曰:“以吾为 国相,岂不怀愧?更营美室,是速吾祸,此岂爱我意哉!”义璡曰:“凡人仕为丞 尉,即营第宅,兄官⾼禄重,岂宜卑陋以下也?”义琰曰:“事难全遂,物不两 兴。既有贵仕,又广其宇,若无令德,必受其殃。吾非不之,惧获戾也。”竟不 营构,其木为霖雨所腐而弃之。义琰后改葬⽗⺟,使舅氏移其旧茔,⾼宗知而怒曰: “岂以⾝在枢要,凌蔑外家,此人不可更知政事。”义琰闻而不自安,以⾜疾上疏 乞骸骨,乃授银青光禄大夫,听致仕。乃将归东都田里,公卿已下祖饯于通化门外, 时人以比汉之二疏。垂拱初,起为怀州刺史。义琰自以失则天意,恐祸及,固辞不 拜。四年,卒于家。义琰从祖弟义琛,永淳初,为雍州长史。时关辅大饥,⾼宗令 贫人散于商、邓逐食。义琛恐黎人流转,‮此因‬不还,固争之。由是忤旨,出为梁州 都督,转岐州刺史,称为良吏。卒官。

 ⾼宗时宰相,又有孙处约、乐彦玮、赵仁本。并有名迹。

 孙处约者,汝州郏城人也。贞观中,为齐王祐记室。祐既失德,处约数上书谏 之。祐既诛,太宗亲检其家文疏,得处约谏书,甚嗟赏之。累转中书舍人。其年, 中书令杜正伦奏请更授一舍人,与处约同知制诰,⾼宗曰:“处约一人⾜办我事, 何须多也。”处约以预修《太宗实录》成,赐物七百段。三迁中书侍郞,与李勣、 许敬宗同知国政。寻避中宮讳,改名茂道。坐事左转司礼少常伯。显庆中,拜少司 成,以老疾请致仕,许之,寻卒。子佺,睿宗时为左羽林大将军,征契丹战殁。

 乐彦玮者,雍州长安人。显庆中,为给事中。时故侍中刘洎之子诣阙上言,洎 贞观末为褚遂良所谮枉死,称冤请雪,中书侍郞李义府又左右之。⾼宗以问近臣, 众希义府之旨,皆言其枉。彦玮独进曰:“刘洎大臣,举措须合轨度,人主暂有不 豫,岂得即拟负国?先朝所责,未是不惬。且国君无过举,若雪洎之罪,岂可谓先 帝用刑不当乎?”然其言,遂寝其事。彦玮寻丁忧,起为唐州刺史。及⼊辞,⾼宗 记其言直,复拜东台舍人。累迁西台侍郞、同东西台三品。乾封元年,代刘仁轨为 大司宪,官名复旧,改为御史大夫。上元三年卒,赠秦州都督,永昌年,以子思晦 贵,重赠扬州大都督。思晦,则天时官至鸾台侍郞,兼检校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 三品,为酷吏所杀。

 赵仁本者,陕州河北人也。贞观中,累转殿中侍御史。自义宁已来,诏敕皆手 自纂录,临事皆暗记之,甚为当时所伏。会有敕差一御史远使,同列递相辞托,仁 本越次请行,言于治书侍御史马周曰:“食君之禄,死君之事。虽复跋涉艰险,所 不敢辞也。”及回,事又称旨,擢吏部员外郞。乾封中,历迁东台侍郞、同东西台 三品,寻转司列少常伯,知政事如故。时许敬宗为右相,颇任权势,仁本拒其请托, 遂为敬宗所构,俄授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咸亨初卒官。

 史臣论曰:崔、卢数公,皆以忠清文行,致位枢要。恪恭匪懈,以保名位,诚 所谓持盈守成,太平之君子。然敬玄之擢太玄,可谓能举善者矣。义琰腐材而不营 第舍,可谓有俭德矣。彦玮独遏奷臣,仁本请当远使,终升辅相,不亦宜乎!

 赞曰:卢、刘两族,奕世名卿。二李、二乐,俱号公清。权臣独抗,美第不营。 以兹辅弼,无愧德声。 n6ZwW.cOm
上章 旧唐书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