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章 高山流水
磬音刚刚走进天音阁,就听到身后那座玉石样的大门“轰”的一下关闭了。磬音一惊,顿时知道,以后的路要靠自己了!
无视身边的各种奇花异草,嶙峋怪石,磬音径自直直地向前面走去。
大约过了半柱香左右的时间,磬音踏着脚下的萤石路转过一个弯,终于看到了天音阁的主殿――玄琴殿。玄琴殿的整个建筑风格威严中带着飘逸,令人心生向往,端的是玄妙无比。
几乎在那一瞬间,磬音就认定了玄琴殿,纵使玄琴殿旁边还有比它更加不俗,更加大气的殿宇楼阁。
那是一种感觉,在她眼中玄琴殿仿佛散发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吸引离,使她不自觉地想要揭开心中的
雾。
级三青色的阶梯闪耀着温润而耀眼的光华。阶梯上仿佛闪过各种玄奥的符号,好象是咒语,又仿佛是音符。
没有丝毫犹豫,磬音踏上玄琴殿的阶梯。
踏上第一级阶梯,迈向第二极阶梯。磬音刚刚在第二级阶梯上站稳,突然玉石阶梯上青色的光芒大盛,将磬音整个人包裹在里面,仿佛周身
绕着一个大大的茧。
磬音只觉眼前一片青色,似乎自己被席卷到了一个青绿色的世界。突然磬音好象听到了淙淙的
水声,阵阵松涛的
啸声。
眼前一花,磬音美眸半掩打量着忽如其来的景
。
这是怎样的绝美景
啊!只见:
青山削翠,碧岫堆云。两崖分虎踞龙盘,四面鸣鹊槐花。朝可看,云封山顶;暮可观,
挂林梢。
水潺漫,飞泉瀑布,如隐隐奏瑶琴。
水在山峰的
隙中,水
飞泻而下,时而叠瀑如急雨,时而涓涓如细丝,但见景面宽阔,气势磅礴,水天一
,山水相映成趣,或高或低,时缓时急,发出不同的音响,一会如铁马奔驰,一会如雷声大作。泉水撞击、水花回溅,抛玉掷金之声,当泉水再往下
时,豁然开朗,地势平而且缓,满滩卵石发出鳞光,水声更具神韵,忽如拨动古筝,其声悠远,忽如弹捻丝弦,其音舒缓;忽如吹响玉箫,涧内声声鸣玉?,其调清亮。
水如卷帘飞瀑,如玉龙横空,如玉女浣纱,又如彩练当空。真是如泻万斛之珠。
起微微弧纹,给人以
跃出
水之感。云蒸霞蔚,其静如练,其轻如絮,其动如烟“铮琮作响如自鸣”(瀛:‘我枯竭了555```‘)
在水与山的交流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规律,由弱到强,升腾而成为生命的主旋律。
磬音一时间竟然看呆了去,如若在此坐看云起,卧听鸟鸣。与知音友人共品高山
水之乐,将会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件事!
怪不得欧
修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古有俞伯牙与钟子期因《高山
水》而成知音之
,一唱一合,心心相通。如此心境,若得一知音…
磬音心中一
,素手一晃。一把古朴的七弦琴顿时出现在她手上。
席地而坐,对着眼前的美景,磬音立刻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抚琴中。玉手纤纤,在乌金色的琴弦上翻飞抚动。泠泠之音从指下
淌而出。
此曲乍一听,好似《高山
水》的旋律。高山俯仰万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薄而出。
水滋养万物“烟波浩淼,水光接天”洋洋数万里,滔滔不绝。
在高山与
水的对歌中,仿佛听见,高山对
水说“高山仰止,
水不断”;
水对高山说“万
归宗,生命永恒”!
忽而,曲调一变,好象慢慢地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将人带往悠然的幻境。
天降大雨,两个人影,青衣飘飞,悬崖之上。二人缓身躲进一处突出的岩石下,一人抚琴。一人侧耳凝听。
初时,琴曲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滴沥滴沥的雨声仿佛撞击在人的心口。接着模拟山
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
听的人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复听
水之音,又道:“善哉鼓琴,洋洋乎若
水。”
突然,琴声戛然而止。纤指蓦地一凝,竟然发出金石断裂之音,正是模仿那抚琴人摔裂爱琴之声。
一曲,竟然就此收尾。
半晌过后,磬音才从方才的境界中回过神来。
暗自揣摩《高山
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
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
当的诠释:“《高山》、《
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
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
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
水》琴曲并没有
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正是因为无法体会这样寻觅知音的心境罢了!
磬音只觉眼前的空间一阵颤动,青色的光晕在四周来回游动。隐隐约约地,她好象看见了玄琴殿那三个飘逸而幽雅的字。周围的一切又渐渐浮动在了磬音磬音眼前。
诧异地看着脚下青绿色的阶梯,磬音看见玄琴殿的殿门打开了一条
隙。里面光芒四
。磬音心中一动,看来乐仙的仙格就在玄琴殿大殿中。
望着最后一级阶梯,等待她的又是哪一首绝世的名曲呢?
~~~~~~~~~~~潇瀛出品~~~~~~~~~~
瀛感叹一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
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
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
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
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
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
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高山
水》之所以能被
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先秦时代家百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
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
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
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
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大家帮瀛投票啊```\
n6Z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