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大发明 下章
352 联盟成立
 面对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复兴军终于整编到二十个甲等师,二十个乙等师,并取消了‮兵民‬建制,因为根据新的体制,复兴将不会再直接掌控地方政权,浙江、‮湾台‬、南海、山东等地也将和‮海上‬一样,通过孝廉选举产生各省布政使和法司。

 当然,复兴作为一个有着共同行动纲领的政代表大会暂时还保持这对各省行政的协调权,李彦作为魁,同时也担任复兴军总统领,依然保持着对军权的控制,对政权的影响,而分别隶属于诺贝尔财团的华夏基金和隶属于复兴的复兴基金,又控制着大量的工矿企业,经济命脉。

 原属于华夏总督府的各部门,顺利转成复兴部的有关机构,大量官员开始外放,以切实控制地方,推行新政实施,在‮海上‬政改以后,浙江、福建也基本以同样的模式进行了调整。

 五月,华夏联盟首次联盟大会在‮海上‬召开,之所以选择‮海上‬而不是南昌,显然是与李世贤比较起来,复兴更让湘淮放心,而在这次联盟大会上,虽然以五省联盟的国士大会为核心,但十几个行省的代表,以及三大派正式亮相,构成了未来政治权力分配的基本格局。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江北五省都已经完成了四级选举,按照新的选举模式,州县选孝廉、府道选贤良、行省选大夫、联盟选国士,孝廉、贤良、大夫、国士构成四级‮主民‬的基础。

 联盟首届国士院由五省选出的国士担任,名额平均分配。每省都有十个名额,这五十个人也成为联盟最高权力地掌控者,即便是已经定下的内阁宰相李世贤在这个时候,权力也远远不如国士院。

 在这五十个人当中,只有十六名复兴成员。其中福建省六人,广东省五人,江西省三人,江北两人,福建省剩下的三名国士中,还有两个太平人,一个儒成员,还有一个无派;广东、江西剩下的都是太平人,一共是十二人;而湘淮组建的儒,除了湖南十人、江北八人。还有福建一人,一共是十九人。

 从国士名额地分配便可看出三个派目前的路线,复兴相对更加开明,除了优势明显的福建,在广东也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儒不愧是文人精英,不仅牢牢控制了湖南,在江北也只是给复兴留下两个名额,其路线非常保守。而太平组织经验相对不足,加上在广东、江西复兴又确实有较大的影响力。毕竟近半地盘本来就是复兴让出来的。所以两省也让复兴拿下八个国士席位。

 如此一来,儒俨然成为国士院第一大,但是叶枫和李世贤达成协议,复兴和太平组成联盟,却又超过儒,获得组阁权,李世贤顺利成为联盟内阁宰相。

 不过首届内阁的特殊决定了三方都必须妥协,这实质上还是一个三联合内阁,除了李世贤成为宰相,太平还拿下了农林部、户部、兵部。复兴则据有外务部、文宣部、产业部等重要部门,儒则有商务部、刑部、内务部,每占据三个部门。

 传统来说,户部、兵部、刑部、内务部,包括商务部、文宣部都是很重要的部门,而外务部、产业部、农林部似乎就不是那么重要,因而复兴在内阁中的权力并不大。所以在法司部门就得到了弥补。当然这也是叶枫的换策略,另外懂新法地也基本都是复兴的人。太平和儒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所以大理院、按察院的院丞都是复兴人,隶属于国士院的都察院、立法院分别由儒、无派人士担任,不过这个无派人士容闳也被看成是复兴人。

 在法司机构中一无所获的太平则占据了国士院院丞的位置,总的来说三方对权力的分配保持了平衡,都能够满意。

 而在各部院司下属吏员地选择中,复兴提出了任人唯贤,专业对口地原则,容闳作为立法院院长,将一份官吏任用升迁法作为首份法案提国士院表决通过,成为行政原则,并由都察院监督执行,而在复兴掌控下的按察院也会特别关注,以确保该法得到切实执行。

 首届华夏联盟国士院和‮府政‬形成以后,逐渐开始运转起来,特别是复兴一批有着新政经验的官吏加入,让这个由三方妥协而成的权力框架逐步丰起来,而他们面对的就是一个新政权建立以后的内政外,另外还有紧接着召开的行省大会。

 按照当初占领北京以后全国通电所确定的原则,加入联盟的行省包括联邦省,也就福建、广东等五省,还有自治省,包括浙江、广西、四川等都是自治省。

 而在这次大会上,在看到华夏联盟用一种新的方式开始运转起来以后,不管是出于何种目地,很多行省都提出加入联邦省的申请。

 按照公约的规定,加入联邦省就可以在国士院中拥有相应的席位,进而影响内阁和法司,而不加入的话,虽然拥有地方自治的权力,却不能拥有国士院的席位。

 当然,地方自治似乎也不错,但问题是你不加入有人要加入,至少复兴明确提出在这次会议上让兰芳行省、‮海上‬道先行加入,这样就会产生至少十五个国士地名额,如果太平、儒不做出应对,那么大家在国士院地平衡就会打破。

 实际上太平远远要比复兴进,他们希望让广西、云南、贵州三省都加入,而在彻底和洪秀全开始争夺教义的主导权以后,李秀成也提出加入联邦省,不过他可以等到年底。

 另外还有新捻军控制地河南,他们也提出加入联邦省,并考虑成立‮立独‬的捻,又在和太平、复兴接触,看看是不是能加入两之一,因为光凭他们自己,势力也太单薄了些。

 面对这种情况,儒自然不能无动于衷,最后大家商量的结果,还是在这次控制联邦省的规模,先接收五个行省,也就是捻的河南、儒的湖北、太平的广西,以及复兴的兰芳和‮海上‬。而待这些地方完成选举后,即可拥有国士院的席位。

 湖北、广西的选举还要准备,‮海上‬的政改已经完成,让‮海上‬道贤良阁选五个国士出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同样的情况还有早就实行共和制的兰芳,以及改组后的新捻军,都可以很快派出国士进入国士院,国士院势力对比的变化,又势必要刺其他省份尽早完成政改,已加入国士院。

 大会以后,华夏联盟将拥有九省一道,并且多是东南华之地,可以说如果能整合好的话,那么确实可以说是一支强大的势力,只不过现在看起来,这个庞大的躯体还处于内部分裂状态,要弥合并不容易。不过,这种弥合毕竟是在进行,黄胜担任联盟文宣部尚书,着力将报社、新式学堂开设到湖南江北,复兴的新式学堂虽然主要讲新学,但是对传统也很重视,特别是有冯桂芬这个华夏教的长老在,学堂对传统的延续做得很好,儒中的湘淮精英都知道新学的重要,倒也是并不反对,但也对传统儒学教育提出很多意见,多少有些碰撞,却能在矛盾中变化发展。

 太平对新学也很,特别是职业技术学堂,不过太平从平民角度提出意见,希望学堂教育可以更多的免费,本着中国历来重视教育的传统,这个提案也在国士院得到通过,并付诸执行。

 当然最为难的还是掌握着财政大权的户部,太平虽然掌握着这个管钱的部门,但实际上大部分经济来源还控制在各省和复兴手中,而且户部的大额拨款和项目预算都必须经过国士院审核通过,限制了户部花钱的可能。

 至于报刊的发行引起的争议就比较大,黄胜将华夏时报确定为联盟官方报刊,又提出了新闻自由的法案,这个法案的核心是清议政,不以言罪人,但实质上范围非常广泛,基本是定下了民间言论自由的原则。

 除了华夏时报,原本在各地私底下传的报刊开始正式浮出水面,公开发行,很快就引发了一些争论,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关于如何处置满清皇室的问题。 N6zWw.CoM
上章 重生之大发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