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0911-0920
 [911]

 徐海和陈东都撤了,远离了胡宗宪的势力范围,这二位仁兄似乎也略微恢复了清醒,感觉事情有点蹊跷,便互派使者加强沟通,再次恢复了双边关系,合力对抗明军。

 但已然太晚了,胡宗宪早已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仇恨和猜疑的种子,等到时机成,它将再次萌发,并破土而出。

 而事实上,胡宗宪确实没让他们等太久。

 不久之后的一个夜晚,胡宗宪的使者悄悄潜入了徐海的舰队,为他带来了胡总督的最新指示。

 毕竟刚从胡总督那里领了工钱,徐海笑逐颜开地接待了使者,他以为这位财神爷又来送钱给他了。然而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使者辞严厉地传达了总督的指令,大意是:倭寇徐海一向对抗‮府政‬,现在大军集结,指可发,应尽早认清形势,早作打算。总而言之,若不主动投靠,就要人为改造。

 徐海终于看清楚了胡宗宪的狰狞面目,但事到如今,他已经没有选择,陈东不会帮他,汪直更没法指望,思想前后,他决定妥协。

 “我该怎么做?”

 使者告诉他,在吴淞江,有一群倭寇聚众抢掠,胡总督希望他去消灭这群贼,以表明投降的诚意。

 这也算是老把戏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谁也别想跑)。

 与王伦相比,胡宗宪的这一招数可谓是异曲同工,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他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一个细小而致命的差别。

 徐海遵照胡宗宪的指示,率领船队向吴淞江的同伙发动了攻击,不出意料地取得了大胜。按照以往惯例,他等待着胡宗宪的奖励和封赏。

 但他没有想到,胡宗宪并不准备给他赏赐,恰恰相反,总督大人正打算向他收回上一笔钱的利息。

 徐海并不知道,胡宗宪之所以让他去吴淞江,除了杀人入伙,顺便清楚倭寇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有一个人在那里等着他。

 这个人就是俞大猷,作为少数几个能与徐海对抗的将领,他按照胡宗宪的指示,提前在吴淞江设下了埋伏,等待着徐海的到来。

 就在徐海获胜后不久,俞大猷发起了攻击,斩杀多人,并焚毁数条船只,恼羞成怒的徐海明白自己上了当,却已无计可施。但就在战况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另一个意外发生了。

 俞大猷突然停止了攻击,让开了一条出路,也放弃了追击。

 [912]

 就这样,徐海逃出了包围圈,但他十分清楚,这绝不是因为菩萨显灵、上帝开恩,或者是俞大猷发疯。能够顺利突围,只有一个可能的理由。

 这一次,他没有再犹豫,立即准备了大量金银财物,以及自己之前多年搜刮的奇珍异宝,全部连本带利地送给了胡宗宪,为了表示诚意,他还派弟弟徐洪去胡宗宪那里做人质。

 徐海很清楚,事情到了今天这一步,他已经没有谈判的筹码,只能乖乖认输,在‮府政‬的管辖下当个良民,终此一生,而俞大猷放他破围而去,说明胡宗宪并不想赶尽杀绝,愿意给他一条生路。

 应该说徐海对形势的判断大体上是正确的,他确实失去了谈判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他也错误地理解了胡宗宪的意图,这位总督大人之所以放他一马,只是因为害怕一个成语——狗急跳墙。

 事实证明,胡宗宪和王伦确实是有区别的:

 林冲杀人之后,王伦会让林冲入伙。

 徐海剿灭同伙之后,胡宗宪会剿灭徐海。

 这就是水平。

 正如之前的徐海一样,当人质的徐洪也得到了良好的待遇,锦衣玉食,好吃好住,不过吃了胡总督的饭,那是一定要还的,没过多久,胡宗宪终于亮出了底牌,他让徐洪带话给徐海,要想从良,必须献出自己的同——陈东、麻叶。

 对于徐海而言,这实在不是个问题,他连自己的弟弟都可以牺牲,何况是这两个傻种。

 徐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立即着手准备,用合伙人的命换自己的,在他看来,这实在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开端,却是毁灭的起始。因为从一开始,胡宗宪就没有打算和徐海做生意,也不打算遵守游戏规则,他只知道,这是一个手上沾满无辜百姓鲜血的倭寇,虽百死不足赎其罪,人皆可杀![913]

 最终的诅咒

 徐海决定动手了,因为胡宗宪不但许诺既往不咎,还答应给他爵位,让他安享荣华富贵,只要他抓住陈东和麻叶。

 两人之中,麻叶要好对付一些,而陈东统率军队,比较麻烦,所以徐海决定先拿麻叶开刀。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徐海请麻叶吃饭,到地方二话不说,绳子往脖子上一套,直接交给了胡宗宪。

 第一个任务已经完成,徐海送走了麻叶,放心大胆地去准备对付第二个目标。

 但他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如释重负之际,五花大绑的麻叶已经坐在了贵客席上,而为他解开绳索的人,正是胡宗宪。

 麻叶的脑袋彻底套了,先是被人莫名其妙地绑了起来,然后又被人莫名其妙地松了绑。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必须乖乖与对方合作,才能保住脑袋。

 很快,他就知道了活命的条件——写一封信。

 这封信是写给陈东的,写作者是麻叶,当然,原创的权利属于胡宗宪。

 在此信中,胡宗宪描述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陈东和麻叶就看徐海不顺眼了,他们制定了一个阴险的计划,准备置自己同伙于死地,并进行了积极的策划。

 但在完成之后,信却没有被投递到陈东的手中,恰恰相反,第一个看到这封信的人,正是徐海。

 这看上去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既然徐海已经决定要去解决陈东,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然而这正是胡宗宪的过人之处。

 他深知,徐海为人反复无常,且与陈东合伙抢劫多年,情深厚,两人分分合合是常事,要保证万无一失,就必须断绝徐海的所有慈念和退路,让他把绝路走到底。

 胡宗宪的判断是准确的,徐海确实犹豫了,他很明白,如果自己迈出了这一步,就将失去所有后路,一旦胡宗宪靠不住,自己就会必死无疑。

 但当他看到那封写给陈东的信时,怒火烧毁了他的理智,而急于安居乐业的王翠翘,也在这关键的时刻,给了他一个关键的建议——彻底放弃抵抗,接受胡宗宪的招抚。

 徐海终于做出了决定,与之前的无数回敷衍应付不同,这一次他是真心的。

 事实证明,徐海的智商和斗争经验远远在陈东之上,他设下圈套,擒获了陈东,并招降了他的一部分属下。

 [914]

 但在大功告成之后,徐海却突然平静了下来,他没有去见胡宗宪,在仔细思考之后,他改变了主意。

 此前,徐海急于投降,除了胡宗宪的计谋策动外,陈东的威胁也是一个主要因素,现在陈东已束手就擒,董事会只剩下他一个人,且军权在握,行市看涨,自然要谈谈条件,恰如俗语所云:没条件,谁投降啊?

 然而他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就在他安置俘虏、准备谈判之时,属下突然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所属部队被明军突袭,死伤三百余人,损失极其惨重。

 徐海感到了深入骨髓的凉意,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胡宗宪的掌握之中,这个可怕的对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不时用行动敲打着他,告诉他这样一个真理:除了投降,你别无选择。

 第二天,闯江湖,纵横四海十余年的徐海公告天下:无条件投降。

 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徐海率舰队抵达胡宗宪驻地平湖城,向胡宗宪请降。

 然而就在投降仪式上,徐海开始了与胡宗宪的最后一次较量。

 这是一次极为怪异的投降,所谓的投降者徐海,带齐了他的全部军队,威风凛凛地列队城外,而城内的受降者却畏畏缩缩,胆战心惊。

 趾高气昂的徐海带着上百个随从,在城外喊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徐明山(徐海号明山),前来请降,速开城门!”

 带着上万人,全副武装包围城池,说你是来投降的,那真是鬼才信。

 这不是投降,而是挑衅,在彻底认输前,徐海决定最后一次考验胡宗宪,考验他的勇气和智慧,作为强者,他只向更强者屈服。

 很不巧的是,赵文华同志刚好也在,他听到消息,吓得浑身发抖,连忙找到胡宗宪,让他安排守军全力抵抗,以备不测。

 胡宗宪却十分镇定,他平静地告诉赵文华,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十分简单——打开城门,放他进来。

 赵文华顿时魂不附体,连声大呼:

 “万不可行,如果他趁机入城作,如何是好?!”

 胡宗宪站起身来,向这位上司投去了轻蔑的一瞥,便坚毅地向城门走去,只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不用担心,一切尽在我掌握之中。”

 [915]

 见到胡宗宪的那一刻,徐海终于心服口服了,这个人带着两名随从,面对自己上百名携带兵器,穿着盔甲的属下,没有丝毫的慌乱,沉着地说道:

 “我就是直浙总督胡宗宪,徐海在哪里?”

 徐海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势,在此之前,他还从没有怕过谁,包括汪直在内,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面前,他彻底屈服了。

 徐海站了出来,不由自主地弯下了膝盖,向这个曾与他势不两立的对手恭敬行礼,他认输了,输得心服口服。

 徐大哥居然屈膝行礼了,就在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的时候,胡宗宪却作出了一个更让人意外的举动。

 按照我国的传统美德,这个时候胜利者的反应不外乎以下两种,要么是“急步赶上前,一把扶起”要么是“大呼一声:贤弟,折杀大哥了。”

 然而这不是胡宗宪的选择,面对这个毕恭毕敬的强敌,他缓缓地伸出了手…按在了徐海的头皮上。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们屏气凝神地盯着这匪夷所思的一幕,但更有趣的事情还在后面。

 胡宗宪的手停留在徐海的脑袋上,虽然没有玩出九白骨爪那样的绝世武功,却开始不停地拍抚,一边拍还一边说道:

 “你引倭寇入侵,为祸国家多年,今既然归顺,以后当安分守己,切莫再次为恶。”

 每当看到这段记载,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国美‬黑帮片中黑社会老大的形象,胡宗宪同志一边把徐海的脑袋当皮球拍,一边谆谆导,实在很有教父的风范。

 大家都看傻了,徐海却如同被洗脑了一样,温顺地任由胡宗宪摸他的头,给他上课,原因很简单,他已经被彻底降服了。

 投降仪式结束后,徐海选择城外的沈庄作为他的暂住地,和他的属下住在一起。因为胡宗宪表示,要安排他的部下转业、从良,必须有足够的时间。

 说完这些话,胡宗宪就跑去忙活了,而徐海则安心地等待着就业安置,然而他并不知道,胡总督既没有去找军转部门和居委会,也没有去找可供耕地,却只去找了一个人,因为他相信,在这个人的帮助下,徐海的问题将被彻底解决——用一种特别而简单的方式。

 这个人就是陈东。

 [916]

 沉浸在幸福中的徐海开始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生活,而王翠翘也十分高兴,从此她将不用继续跟着丈夫东躲西藏,飘移不定,他们将去一个安静的地方,住在安静的房子里,过着安静的生活,两个人坚信,幸福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于是机智的徐海失去了自己敏锐的嗅觉,他并没有发现,就在他们的驻地旁边,还住着一群陌生人,正用仇视的眼光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当徐海还做着封荫子的美梦的时候,这群人撕下了自己的伪装,向他和他的部属发起了突然袭击——他们是陈东的手下。

 谁也没有料到,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人袭击他们,于是慌乱之中,大家只顾四散奔逃。徐海也不例外,他的反应非常之快,军中竟还带上了王翠翘一起跑。

 但他没有能够跑出去,因为胡宗宪的部署一向是密不透风的,到了天明,他的部下已然全军覆没,而他也被陈东的部下团团围住,走投无路之下,他叹息一声,投水自尽。

 横行天下的第二号倭寇徐海就这样被他以前的同伙陈东除掉了,但胜利并不属于陈东,三个月后,这位理论上的有功之臣和他的难兄难弟麻叶一起被杀,三人的首级被送往京城,嘉靖大喜,亲自去太庙告祭祖先,以示庆贺。

 唯一的赢家是胡宗宪,他在军事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用精准莫测的智慧和缜密复杂的计谋,一步步地把徐海上了绝路,而在整个过程中,他从未大动干戈,只是略动口手,便驱使他人为其效命,连最后解决徐海,都是借刀杀人。

 综观整个过程,谋略机巧,阴险狡诈,足可写入厚黑学教科书,为万人景仰。

 曾有一位厚黑学前辈说过,违法的事情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可以做。按照这个理论,胡宗宪绝对是一个忠实的实践者。

 因为以当时的情境而言,胡宗宪为国家铲除倭寇,杀掉汉,似乎并不违法,却绝对违背了良心。

 古语有云“杀降不祥”既然徐海已经投降,再杀他似乎就有点无,很明显,胡宗宪并不相信这句话,也不介意别人说他无,所以他做了,而且做绝了。无就无到底,又能如何?

 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报应的,当时的胡宗宪大概会这样想。

 [917]

 估计十年之后,胡宗宪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而关于王翠翘的结局,正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总而言之,应该是死了。

 但她是如何死去的,民间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她在那次突袭里死于军之中,尸首也未能找到。

 另一种说法,则是一个无比凄美的故事。

 徐海投水自尽的时候,王翠翘也想死,却没死成。她被士兵俘虏,并送到了胡宗宪那里。就在此处,‮民人‬群众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释放,有的说胡宗宪要把她许配给罗龙文,更有甚者,说胡宗宪自己看上了她,想娶她做妾。

 虽然传说有许多种,分配对象也有很多个版本,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她拒绝了。

 徐海已经死了,但她仍然可以活下去,想娶她的人依然排队,她可以继续嫁人,过锦衣玉食的生活。

 然而她拒绝了,她选择用死来结束自己的一生,以怀念那个先她而去的人。

 于是在不久之后的一天,她趁人不备,逃了出来,面对大海,高声哭诉道:

 “明山,我辜负了你啊!”然后,她投入大海,追随徐海而去。

 在现代很多人看来,这种行为大致是比较缺心眼的,活着不好吗,干嘛要去死呢?

 诚然,这是一个缺乏逻辑的选择,正如多年前的那个时候,当海盗徐海来到她的面前,她所做出的那个选择一样,毫无逻辑,实在毫无逻辑可言。

 从史料价值上来讲,这是一段十分不靠谱的记载,换句话说,其‮实真‬是很低的,但我依然使用了这段材料。

 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种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的情感,它才是这两个毫无逻辑的选择的真正原因,虽沧海横,惟恒然不变。

 我知道它是假的,我希望它是真的。

 王翠翘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在此之后,她的这段传奇经历被写成一本名叫《金云翅传》的书,在清初极为流行,是当时的第一号畅销书。但诸位若未看过,那也并不奇怪,因为这本书没能与时俱进,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就没有再版了,当年我在省图书馆找了两天,才翻到一本比我大八十多岁的残本,着实不易。

 [918]

 王翠翘就这样渐渐消失了,似乎她从未存在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奇女子的名声已经冲出中国,走向亚洲。在日本和韩国,王翠翘有着广泛的知名度,而在越南,你要说你不知道王翠翘,人家会笑你没读过书,因为在越南的文学史上,这本《金云翅传》大致就相当于中国的《红楼梦》,其能量之大可见一斑。

 传奇一生若此,似海之情永存。

 安息,足矣。

 据说王翠翘在临死之前,曾对天大呼,控诉胡宗宪的背信弃义,并发出了最后的诅咒:

 “胡梅林(胡宗宪号梅林),你竟敢枉杀归降之人,天道若存,必定有报!”

 所谓“杀降不祥”所谓“天道若存,必定有报”根据哲学原理分析,大致应归入迷信之类,但迷信之所以被称为迷信,是因为有人信。

 当年白起不信,项羽不信,常遇不信,胡宗宪也不信。

 毕竟被人所杀,毕竟失去天下,毕竟四十暴亡,毕竟…

 人,毕竟是要讲点道义的。

 但胡宗宪似乎是不应该被指责的,无论如何,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此刻的他顾不上这些,因为还有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在等待着他。

 徐海的死,对汪直而言,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从此以后他的竞争对手又少了一个,但对于胡宗宪而言,却仍然任重而道远。

 因为汪直实在是太强大了,据统计,除了他的嫡系部队外,受他控制和影响的倭寇人数多达五万余人,而胡宗宪手中能够调集的全部兵力不过十余万人,还要防守直浙两省,武力解决根本不可能。

 但要用计谋除掉他,也是困难重重,汪直已经下海了几十年,比徐海狡猾得多,更重要的是,胡宗宪逐渐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徐海不过是个打工的,靠个人力量奋斗,干掉了就没事了,但汪直是老板,数十年来,他兼并了几十股势力,且已经形成规模化经营,汪老板当老大,群众都听他的话,如果杀了汪老板,他手下的诸多头目们将会失去控制,到时事情会更加麻烦。

 所以胡宗宪得出了一个极为悲观的结论:汪直绝不能死。

 汪直不死,倭患如何平息?这是一个胡宗宪无法解决的问题,他陷入了冥思苦想,直到徐渭为他找到那个合适的答案。

 “要平定倭,并不需要杀掉汪直”徐渭有成竹地说道:“只需他上岸,大事必成!”

 [919]

 一个白痴的诞生

 胡宗宪明白了徐渭的意图,准备派出使者,请汪直前来谈判,然而他没有想到,汪直竟然不请自来了。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月,汪直率领数千军队,携带大量火火炮,突然开赴浙江沿海,并停泊于舟山岑港。

 胡宗宪吓了一跳,如此领兵来访,必定不怀好意,当即下令加强戒备,修筑堡垒,并实施了戒严,做好开战的准备。

 然而这一次他的判断是错误的。

 胡宗宪的行动大大惹恼了汪直,他派出了海峰,表达他的愤怒:

 “我这次之所以前来,是决心履行协议,停止战,阁下你应该派使者远,至少也应该请我吃顿饭,但现在你却调集大军,船往来,难道你是在忽悠我吗(绐我焉)?!”

 事实证明,汪老板确实是很有诚意的,他不但亲自前来,还带来了几个日本诸侯,却吃了闭门羹,实在很没有面子。

 胡宗宪失算了,一贯耍诈的他没有想到,汪直竟然如此实诚,慌乱之下,他立刻再次派出使者,表示歉意,希望汪直上岸谈判。

 但被伤了自尊的汪直不肯同意了,他表示双方已经失去信任,自己不会上岸。

 胡宗宪十分头疼,思索良久终于想出一招,他找来了汪直的儿子(亲生,非义子,软于金华),让他给自己老爹写信,催他快点上岸谈判,并且暗示,如果不乖乖就范,就要拿儿子开刀。

 没过多久,胡宗宪收到了回信,拆开一看,顿时目瞪口呆。

 在信中,对于谈判的事,汪直连提都没提,只对他的儿子说了这样一番话:

 “儿子,你怎么就笨到了这个份上?你爹在外面,你才能好吃好住,你爹要是来了,那就全家死光光了!(阖门死矣)”

 胡宗宪,跟我斗?你还太

 计谋失败了,胡宗宪清楚意识到,汪直的智商比徐海高得多,绝不在自己之下,是一个极为难的对手。

 然而面对如此强劲的敌手,胡宗宪并未放弃,却更加‮奋兴‬起来:这场游戏越来越有趣了。

 胡宗宪相信,虽然汪直很强大,但他毕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就有容易攻破的软肋,而汪直的软肋,就是通商入贡。

 汪直毕竟是个商人,不远万里赶过来,也不过是想谈这个问题,而与此同时,胡宗宪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汪直表示不愿谈判,却始终呆着不动窝。

 [920]

 于是,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汪直很想谈判,但碍于面子,也不信任自己,所以进退两难。只要突破这层隔膜,引他上岸,必能将其操控于股掌之间。

 但要获取汪直的信任,谈何容易?

 在经过认真思考和仔细谋略之后,胡宗宪终于拿定了主意,和之前一样,他又选中了一个人作为突破口,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他有必胜的把握。

 很快,汪直船上的海峰就收到了胡宗宪的秘信,邀请他上岸一游。

 对于胡宗宪,海峰一向有着强烈的好感,但他毕竟是汪直的养子,所以在收到信后,他第一时间就交给了汪直。

 汪直看完信后,沉思片刻,对海峰下达了指令:

 “你还是去吧。”

 于是在汪直的指使下,海峰驾船上岸,看到了满面笑容,热情接的胡宗宪。

 海峰是来办事的,他开门见山,询问胡宗宪请他来的目的,以及打破目前僵局的诚意。

 但胡宗宪似乎不是来办事的,他拉着海峰,去参加一个接风酒局,并且表示,大家都是兄弟,先不要谈这些,填肚子再说。

 在酒桌上谈事是我国的光荣传统,海峰高兴地去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胡宗宪说吃饭就真的只吃饭,啥也不谈,他几次想开口,都被胡宗宪有意无意地打断。

 天色越来越晚,酒越喝越多,胡宗宪似乎已经喝得不太清醒了,而海峰却始终心神不定,他不会忘记,汪直亲自待给他任务——探听虚实,摸清底细。

 事实上,在这个酒局中,海峰并非唯一忧心忡忡的人,喝醉(疑似)的胡宗宪此时也非常地紧张,而从事情的后续发展看,在此之前,他应该读过很多次三国演义——特别是书中的某一著名章节。

 胡宗宪彻底喝醉了,他拉着海峰,表示大家都是兄弟,今晚你就不要住招待所了,一定要住到我那里去。

 海峰坚决推辞,胡宗宪坚持,海峰答应了。

 拉着烂醉如泥的胡宗宪,海峰第一次进入了总督的卧室,他将不省人事的胡大人扶到了上,便径自走向了一旁的书案。因为在进来的时候他已经发现,在书桌上堆积着许多公文,而他相信,其中必定有一些是与汪直有关的。

 躺在上的胡宗宪也十分确信这一点。 N6zWw.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