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1341-1350
 [1341]

 文章一开始,是两个人在谈事。一个说现在天下太平,郑福成当即反驳,说目前形势危急。因为皇帝虽然立了太子,但那是迫于沈一贯的要求,情非得已,很快就会改立福王。

 这在当年,就算是反动传单了,而且郑福成这个名字,也很有技术含量,郑贵妃、福王、成功三合一,可谓言简意赅。

 之所以被称为妖书,只说皇帝太子,似乎还不合格,于是内阁的两位大人,也一起下了水。

 当时的内阁共有三人,沈一贯是首辅,另外两人是沈鲤和朱赓。妖书的作者别出心裁,挑选了沈一贯和朱赓,并让他们友情客串,台词如下:

 问:你怎么知道皇帝要改立福王呢?

 郑福成答:你看他用朱赓,就明白了。朝中有这么多人,为什么一定要用朱赓呢?因为他姓朱,名赓,赓者,更也。真正的意思,就是改更立啊(佩服,佩服)。

 这是整朱赓,还有沈一贯同志:

 问:难道沈一贯不说话吗?

 郑福成答:沈一贯这个人阴险狡诈,向来是有福独享,有难不当,是不会出头的。

 闹到这个份上,作者还不甘心,要把妖书进行到底,最后还列出了朝廷中的几位高官,说他们都是改立的同,是大之源。

 更为搞笑的是,这篇妖书的结尾,竟然还有作者署名!

 落款者分别是吏科都给事中项应祥,四川道御史乔应甲。

 这充分说明,妖书作者实在不是什么良民,临了还要耍人一把,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相当有版权意识,在这二位黑锅的名下还特别注明,项应祥撰(相当于原著),乔应甲书(相当于执笔)。

 这玩意一出来,大家都懵了。沈一贯当即上书,表示自己非常愤怒,希望找出幕后主使人,与他当面对质,同时他还要求辞官,以示清白以及抗议。

 而妖书上涉及的其他几位高级官员也纷纷上书,表示与此事无关,并要求辞职。

 最倒霉的人是朱赓,或许是有人恶搞他,竟然把一份妖书放在了他的家门口。这位朱先生是个厚道人,吓得不行,当即把这份妖书和自己的奏疏上呈皇帝,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说我今年都快七十了,有如此恩宠已是意外,也没啥别的追求,现在竟然被人诬陷,请陛下让我告老还乡。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2]

 朝廷一片混乱,太子也吓得不行。他刚消停两年,就出这么个事,闹不好又得下去,整坐卧不安,担惊受怕。

 要说还是万历同志久经风雨,虽然愤怒,倒不怎么慌。先找太子去聊天,说我知道这不关你的事,好好在家读书,别出门。

 然后再发布谕令,安抚大臣,表示相信大家,不批准辞职,一个都别走。

 稳定情绪后,就该破案了。像这种天字第一号政治案件,自然轮不上衙门捕快之类的角色,东厂锦衣卫倾巢而出,成立专案组,没没夜地查,翻天覆地地查。

 万历原本以为,来这么几手,就能控制局势,然而这场风暴,却似乎越来越猛烈。

 首先是太子,这位仁兄原本胆小,这下更是不得了,窝在家里哪里都不去,唯恐出事。而郑贵妃那边也不好受,毕竟妖书针对的就是她,千夫所指,舆论压力太大,每只能以泪洗面,不再出席任何公开活动。

 内阁也消停了,沈一贯和朱赓吓得不行,都不敢去上班,呆在家里避风头。日常工作只有沈鲤干,经常累得半死。大臣们也怕,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平时争个官位,抢个待遇的没啥,这个热闹却凑不得。虽说皇帝大人发话,安抚大家不让辞职,可这没准是放长线钓大鱼,不准你走,到时候来个一锅端,那就麻烦大了。

 总而言之,从上到下,一片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认定,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有很深的政治背景。

 确实如此。

 这是一件明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疑案,至今仍无答案,但从各种蛛丝马迹之中,真相却依稀可辨。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应该与郑贵妃无关,因为她虽然蠢,也想闹事,却没必要闹出这么大动静,把自己挤到风口尖受罪,而太子也不会干这事,以他的性格,别人不来惹他就谢天谢地,求神拜佛了。

 作案人既不是郑贵妃,也不是太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案者,必定是受益者。

 在当时的朝廷中,受益者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精神受益者,大致包括看不惯郑贵妃欺良民,路见不平也不吼,专门暗地下黑手的人,写篇东西骂骂出口气。

 这类人比较多,范围很大,也没法子查。

 第二种是现实受益者。就当时的朝局而言,嫌疑人很少——只有两个。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3]

 这两个人,一个是沈一贯,另一个是沈鲤。

 这二位仁兄虽然是本家,但要说他们不共戴天,也不算夸张。

 万历二十九年,沈一贯刚刚当首辅的时候,觉得内阁人太少,决定挑两个跑腿的,一个是朱赓,另一个是沈鲤。

 朱赓是个老实人,高高兴兴地上班了,沈鲤却不买账,推辞了很多次,就是不来。沈一贯以为他高风亮节,也就没提这事。

 可两年之后,这位仁兄竟然又入阁了。沈一贯同志这才明白,沈鲤不是不想入阁,而是不买他的帐。因为这位本家资历老,名望高,还给皇帝讲过课,关系很好,就看不起自己。

 看不起自然就不合作,外加沈鲤也不是啥善人,两人在内阁里一向是势不两立。

 而现在妖书案发,内阁三个人,偏偏就拉上了沈一贯和朱赓,毫无疑问,沈鲤是有嫌疑的。

 这是我的看法,也是沈一贯的看法。

 这位老油条在家呆了好几天,稳定情绪之后,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他随即恢复工作,以内阁首辅的‮份身‬亲自指挥东厂锦衣卫搜捕,而且还一反往日装孙子的常态,明目张胆对沈鲤的亲信,礼部侍郎郭正域下手,把他的老乡、朋友、下属、仆人全都拉去审问。

 在这个不寻常的行动背后,是一个不寻常的算盘:

 如果事情是沈鲤干的,那么应该反击,这叫报复,如果事情不是沈鲤干的,那么也应该反击,这叫栽赃。

 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导下,斗争愈演愈烈,沈鲤的亲信被清算,他本人也未能幸免,锦衣卫派了几百人到他家,也不进去,也不闹事,就是不走,搞得沈鲤门都出不去,十分狼狈。

 但沈先生如果没两把刷子,是不敢跟首辅叫板的,先是朱常洛出来帮忙叫屈,又传话给东厂的领导,让他们不要来,后来连万历都来了,直接下令不得扰沈鲤。

 沈一贯碰了钉子,才明白这个冤家后台很硬,死拼是不行的,他随即转换策略,命令锦衣卫限期破案——抓住作案人,不怕黑不了你。

 可是破案谈何容易,妖书满街都是,传抄者无数,鬼才知道到底哪一张纸才是源头,十一月十案发,查到二十,依然毫无进展。

 东厂太监陈矩,锦衣卫都督王之桢急得直跳脚,如果还不破案,这官就算当到头了。

 二十一,案件告破。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4]

 说起来,这起妖书案是相当的妖,案发莫名其妙不说,破案也破得莫名其妙。二十一这天,先是锦衣卫衙门收到一份匿名检举信,后又有群众举报,锦衣卫出动,这才逮住了那个所谓的真凶:皦生光。

 皦生光先生是什么人呢?

 答案是——什么人都不是。

 这位仁兄既不是沈鲤的人,也不是沈一贯的人,他甚至根本就不是官员,而只是一个顺天府的秀才。

 真凶到案,却没有人心大快,恰恰相反,刚刚抓到他的时候,朝廷一片哗然,大家都说锦衣卫和东厂太黑,抓不到人了弄这么个人来背锅。

 这种猜测很有道理,因为那封妖书,不是一个秀才能写得出来的。

 那年头,群众参政议政积极不高,把肚子混就行,谁当太子鬼才关心。更何况沈一贯和朱赓的关系,以及万历迫不得已才同意立长子这些情况,地方官都未必知道,一个小秀才怎么可能清楚?

 但细细一查,才发现这位仁兄倒还真有点来头。

 原来皦生光先生除了是秀才外,还兼职干过诈骗犯。具体方法是欺负人家不识字,帮人写文章,里面总要带点忌讳,不是用皇帝的避讳字,就是加点政治谣言。等人家用了,再上门勒索,说你要不给钱,我就跑去报官云云。

 后来由于事情干得多了,秀才也被革了,发配到大同当老百姓,最近才又潜回北京。

 可即便如此,也没啥大不了,归结底,他也就是个普通混混,之所以被确定为重点嫌疑人,是因为他曾经敲诈过一个叫郑国泰的人。

 郑国泰,是郑贵妃的弟弟。

 一个穷秀才,又怎么诈骗皇亲国戚呢?

 按照锦衣卫的笔录,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有个人要去郑国泰家送礼,要找人写文章,偏偏这人不知底细,找到了皦生光。皦秀才自然不客气,发挥特长,文章里夹了很多私货,一来二去,东西送进去了。

 一般说来,以郑国泰的背景,普通的氓是不敢惹的,可皦生光不是普通的氓,胆贼大,竟然找上了门,要郑大人给钱。至于此事的结局,说法就不同了,有的说郑国泰把皦生光打了一顿,赶出了门,也有的说郑国泰胆小,给钱私了。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5]

 但无论如何,皦秀才终究和此事搭上了边。有了这么个说法,事情就好办了,侦查工作随即开始,首先是搜查,家里翻个底朝天,虽说没找到妖书,但发现了一批文稿,据笔迹核对(司法学名:文检),与妖书的初期版本相似(注意,是相似)。

 之后是走访当地群众,以皦秀才平的言行,好话自然没有,加上这位兄弟又有前科,还进过号子,于是锦衣卫最后定案:有罪。

 案子虽然定了,但事情还没结。因为明朝的司法制度十分严格,处决人犯必须经过司法审讯。即便判了死罪,还得由皇帝亲自进行死刑复核,这才能把人拉出去咔嚓一刀。

 所以万历下令,鉴于案情重大,将此案送三法司会审。

 之前提过,三法司,即是明朝的三大司法机关:大理寺、都察院、刑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监察部、最高‮民人‬检察院、最高‮民人‬法院等若干部门。

 三法司会审,是明代最高档次的审判,也是最为公平的审判。倒不是三法司这帮人有啥觉悟,只是因为参与部门多,把每个人都搞定,比较难而已。例如当年的严世藩,人缘广,关系硬,都察院、大理寺都有人,偏偏刑部的几个领导是徐阶的人,最后还是没躲过去。

 相比而言,像皦秀才这种要钱没钱要权没权的人,死前能捞个三司会审,也就不错了,结案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这起案件,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到三法司,皦秀才就不认账了。虽说之前他曾招供,说自己是仇恨郑国泰,故意写妖书报复,但那是在锦衣卫审讯时的口供。锦衣卫是没有善男信女的,也不搞什么批评教育,政策攻心,除了打就是打,口供是怎么来的,大家心里都有数。现在进了三法司,看见来了文明人,不打了,自然就翻了案。

 更麻烦的是,沈一贯和朱赓也不认。

 这二位明显是被妖书案整惨了,心有不甘,想借机会给沈鲤点苦头吃。上疏皇帝,说证词空泛,不可轻信,看那意思,非要搞出个一二三才甘心。

 所以在审讯前,他们找到了萧大亨,准备做手脚。

 萧大亨,时任刑部尚书,是沈一贯的亲信,接到指令后心领神会,在审讯时故意供,让皦秀才说出幕后主使。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6]

 可是皦秀才还真够意思,问来问去就一句话:

 “无人主使!”

 萧大亨没办法,毕竟是三法司会审,搞得太明显也不好,就给具体负责审案的下属,刑部主事王述古写了张条子,还亲自进了他的袖口,字条大意是,把这件事情往郭正域、沈鲤身上推。

 没想到王述古接到条子,看后却大声反问领导:

 “案情不出自从犯人口里,却要出自袖中吗?!”

 萧大亨狼狈不堪,再也不敢掺和这事。

 沈鲤这边也没闲着,他知道沈一贯要闹事,早有防备:你有刑部帮忙,我有都察院撑。一声令下,都察院的御史们随即开动,四下活动,灭火降温,准备冷处理此事。

 其中一位御史实在过于激动,竟然在审案时,众目睽睽之下,对皦秀才大声疾呼:

 “别牵连那么多人了,你就认了吧。”

 审案审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是哭笑不得,要结案,结不了;不结案,又没个代,皇帝、太子、贵妃、内阁,谁都不能得罪。万一哪天皦秀才吃错了药,再把审案的诸位领导扯进去,那真是哭都没眼泪。

 三法司的人急得不行,可急也没用,于是有些不地道的人就开始拿案件开涮。

 比如有位审案御史,有一天突然神秘地对同事说,他已经确定,此案一定是皦秀才干的。

 大家十分‮奋兴‬,认定他有内部消息,纷纷追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御史答:

 “昨天晚上我做梦,观音菩萨告诉我,这事就是他干的。”

 当即笑瘫一片。

 没办法,就只能慢慢磨,开审休审,休审开审,周而复始,终于有一天,事情解决了。

 皦生光也受不了了,天天审问,天天用刑,天天折腾,还不如死了好,所以他招供了:

 “是我干的,你们拿我去结案吧。”

 这个世界清净了。

 万历三十二年(1604)四月,皦生光被押赴刑场,凌迟处死。

 妖书案就此结束,虽说闹得天翻地覆,疑点重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皦生光很冤枉。

 因为别的且不谈,单说妖书上列出的那些官员,就皦秀才这点见识,别说认识,名字都记不全。找这么个人当替死鬼,手真狠,心真黑。

 妖书何人所写,目的何在,没人知道,似乎也没人想知道。

 因为有些时候,真相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

 请假一天

 各位朋友:

 明休息一天。

 周一恢复更新。

 当年明月

 2008年3月29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7]

 妖书案是结了,可轰轰烈烈的斗争又开始了。沈一贯被这案子整得半死不活,气得不行,卯足了劲要收拾沈鲤。挖坑、上告、弹劾轮番上阵,可沈鲤同志很是强悍,怎么搞都没倒。反倒是沈一贯,由于闹得太过,加上树大招风,竟然成为了言官们的新目标。骂他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竟然成了时尚(弹劾众)。

 沈一贯眼看形势不妙,只好回家躲起来,想要避避风头,没想到这风越刮越大,三年之间,弹劾他的奏疏堆起来足有一人高,于是他再也顶不住了。

 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一贯请求辞职,得到批准。

 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走之前,竟然还提了一个要求:我走,沈鲤也要走。

 恨人恨到这个份上,也不容易。

 而更有意思的是,万历竟然答应了。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因为沈鲤很有能力,又是他的亲信。而沈一贯虽说人滑了点,办事还算能干,平时朝廷的事全靠这两人办,万历竟然让他们全都走人,动机就一个字——烦。

 自打登基以来,万历就没过几天清净日子。先被张居正着,连大气都不敢出,等张居正一死,言官解放,吵架的来了,天天闹腾。到生了儿子,又开始争国本,堂堂皇帝,竟然被迫就范。

 现在太子也立了,某些人还不休息,跟着搞什么妖书案,打算混水摸鱼,手下这两人还借机斗来斗去,时不时还以辞职相威胁,太过可恶。

 既然如此,你们就都滚吧,有多远滚多远,让老子清净点!

 沈一贯和沈鲤走了,内阁只剩下了朱赓。

 这一年,朱赓七十二岁。

 朱赓很可怜,他不但年纪大,而且老实,老实到他上任三天,就有言官上书骂他,首辅大人心态很好,统统不理。

 可让他无法忍受的是,他不理大臣,皇帝也不理他。

 内阁人少,一个七十多的老头起早贪黑熬夜,实在扛不住,所以朱赓多次上书,希望再找几个人入阁。

 可是前后写了十几份报告,全都石沉大海,到后来,朱大人忍不住了,可怜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亲自跑到文华门求见皇帝,等了半天,却还是吃了闭门羹。

 [1348]

 换在以前,皇帝虽然不上朝,但大臣还是要见的,特别是内阁那几个人,这样才能控制朝局。比如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但没事就找严嵩、徐阶聊天,后来索做了邻居,住到了一起(西苑)。

 但万历不同,他似乎是不想干了。在他看来,内阁一个人不要紧,没有人也不要紧,虽然朱首辅七十多了,也还活着嘛。能用就用,累死了再说,没事就别见了,也不急这几天,会有人的,会见面的,再等等吧。

 就这样,朱老头一边等一边干,一个人苦苦支撑,足足等了一年,既没见到助手,也没见过皇帝。

 这一年里朱老头算被折腾惨了,上书国政,皇帝不理,上书辞职,皇帝也不理,到万历三十四年(1607),朱赓忍无可忍,上书说自己有病,竟然就这么走了。

 皇帝还是不理。

 最后一个也走了。

 内阁没人呆,首辅没人干,经过万历的不懈努力,朝廷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最高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自明‮开代‬国以来,只有朱元璋在的时候,既无宰相,也无内阁,时隔多年,万历同志终于重现往日荣光。

 而对于这一空前绝后的盛况,万历很是沉得住气,没人就没人,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日子没法过了。

 因为内阁是联系大臣和皇帝的重要渠道,而且内阁有票拟权,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其拟定处理意见,然后由皇帝审阅批准。所以即使皇帝不干活,国家也过得去。

 朱元璋不用宰相和内阁,原因在于他是劳模,什么都能干。而万历先生连文件都懒得看,你要他去干首辅的活,那就是白做梦。

 朝廷陷入了全面瘫痪,这么下去,眼看就要破产清盘,万历也急了,下令要大臣们推举内阁人选。

 几番周折后,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三人成功入阁,班子总算又搭起来了。

 但这个内阁并没有首辅,因为万历特意空出了这个位置,准备留给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王锡爵,虽说已经告老还乡,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之前共背黑锅的革命友谊,给万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派出专人,去请王锡爵重新出山,并同时请教他一个问题。

 王锡爵不出山。

 由于此前被人坑过一次,加上都七十四岁了,王锡爵拒绝了万历的下水邀请,但毕竟是多年战友,还教过人家,所以,他解答了万历的那个疑问。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9]

 万历的问题是,言官太过凶悍,应该如何应付。

 王锡爵的回答是,他们的奏疏你别理(一概留中),就当是鸟叫(禽鸟之音)!

 我觉得,这句话十分之中肯。

 此外,他还针对当时的朝廷,说了许多意见和看法,为万历提供了借鉴。

 然后,他把这些内容写成了密疏,派人送给万历。

 这是一封极为机密的信件,其内容如果被曝光,后果难以预料。

 所以王锡爵很小心,不敢找邮局,派自己家人携带这封密信,并反复嘱托,让他务必亲手到朝廷,绝不能入任何人的手中,也算是取之前申时行密疏走光的经验。

 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次,他的下场会比申时行还惨。

 话说回来,这位送信的同志还是很敬业的,拿到信后立即出发,夜兼程赶路,一路平安,直到遇见了一个人。

 当时他已经走到了淮安,准备停下来歇脚,却听说有个人也在这里,于是他便去拜访了此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三才。

 李三才,字道甫,陕西临潼人,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凤巡抚。

 这个名字,今天走到街上,问十个人估计十个都不知道,但在当年,却是天下皆知。

 关于此人的来历,只讲一点就够了:

 二十年后,魏忠贤上台时,编了一本东林点将录,把所有跟自己作对的人按照水浒一百单八将称号,以实力排序,而排在此书第一号的,就是托塔天王李三才。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

 因为淮安正好归他管,这位送信人原本认识李三才,到了李大人的地头,就去找他叙旧。

 两人久别重逢,聊着聊着,自然是要吃饭,吃着吃着,自然是要喝酒,喝着喝着,自然是要喝醉。

 送信人心情很好,聊得开心,多喝了几杯,喝醉了。

 李三才没有醉,事实上,他非常清醒,因为他一直盯着送信人随身携带的那口箱子。

 在安置了送信人后,他打开了那个箱子,因为他知道,里面必定有封密信。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0]

 得知信中内容之后,李三才大吃一惊,但和之前那位申时行密疏的罗大纮不同,他并不打算公开此信,因为他有更为复杂的政治动机。

 手握着这封密信,李三才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决定:篡改此信件。

 在他看来,篡改信件,更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谓篡改,其实就是重新写一封,再重新放进盒子里,让这人送过去,神不知鬼不觉。

 可是再一细看,他就开始感叹:王锡爵真是个老狐狸。

 古代没有加密电报,所以在传送机密信件时,往往信上设有暗号,两方约定,要么多写几个字,要么留下印记,以防被人调包。

 李三才手中拿着的,就是一封绝对无法更改的信,倒不是其中有什么密码,而是他发现,此信的写作者,是王时敏。

 王时敏,是王锡爵的孙子,李三才之所以认定此信系他所写,是因为这位王时敏还有一个‮份身‬——著名书法家。

 这是真没法了,明天人家就走了,王时敏的书法天下皆知,就自己这笔字,学都没法学,短短‮夜一‬时间,又练不出来。

 无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抄录了信件全文,并把信件放了回去。

 第二天,送信人走了,他还要急着把这封密信交给万历同志。

 当万历收到此信时,绝不会想到,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信件的内容,而其中之一,就是远在无锡的普通老百姓顾宪成。

 这件事可谓疑团密布,大体说来,有几个疑点:

 送信人明知身负重任,为什么还敢主动去拜会李三才,而李三才又为何知道他随身带有密信,之后又要篡改密信呢?

 这些问题,我可以回答。

 送信人去找李三才,是因为李大人当年的老师,就是王锡爵。

 非但如此,王锡爵还曾对人说,他最喜欢的学生,就是李三才。两人关系非常的好,所以这位送信人到了淮安,才会去找李大人吃饭。

 作为凤巡抚,李三才算是封疆大吏,而且他本身就是都察院的高级官员,对‮央中‬的政治动向十分关心,皇帝为什么找王锡爵,找王锡爵干什么,他都一清二楚,唯一不清楚的,就是王锡爵的答复。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既然李三才是王锡爵的学生,还算他的亲信,李三才同志为什么要背后一刀,痛下杀手呢?

 因为在李三才的心中,有一个人,比王锡爵更加重要,为了这个人,他可以出卖自己的老师。

 万历二年(1574),李三才考中了进士,经过初期培训,他分到户部,当上了主事,几年之后,另一个人考中进士,也来到了户部当主事,这个人叫顾宪成。 n6Zww.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