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墨香风韵 下章
第七章 治国之道(4)
 凌云志坐在一边看见两位大师相谈甚,微微一笑,安静地坐在那里听他们谈话。

 南宫脸现敬意,道:“那就谢谢管先生了,主公,你看这样可以吗?”

 凌云志见问到了自己身上,淡雅一笑道:“可以啊,学宫各位发明创造大师们前往学院授课,可丰富学院的授业内容,反过来学院又给学宫储备了丰富的后备人才,两处相得彰益,形成一种学做良循环机制,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啊,本公完全赞成。”

 南宫、管通见主公不但赞成,而且评价还如此之高,都非常高兴。管通的丑脸上熠熠生光,笑道:“主公这次前来学宫想先从哪里看起?”

 凌云志探询地看着管通,问道:“本公曾提过的纸不知先生这里研制的如何?本公此次来主要就是想看看它。”

 管通对马夫吩咐了一声,然后神色有些古怪地说道:“已经研制出来了,不过用于书写恐怕还有些困难,臣等多次试验改正,不过效果还是不太好,主公给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凌云志仔细回忆了一下自己当时是如何跟管通介绍造纸生产工艺的,可惜时间太久,记忆有些模糊了,淡然一笑,道:“也好,本公看看,此物非常重要,是必须研制出来的。”

 管通闻言暗自庆幸当初听主公介绍完就引起高度重视,组织人进行了研制,否则现在可就难看了。

 马车拐进一条南北街,在一个大院前停下,管通在前引路,进入院内,只见院里一条小溪穿过,小溪的两侧,摆满了土窑铜鼎,纸浆槽、纸帘、纸架、刷把、纸焙等用具,和铺满大半个院子的晒制麻、破布等物,几个男子正在忙碌着。

 凌云志首先来到放置成品的地方,拿起一张纸来一看,只见表面纤维短僵直,给人以纤维渣的感觉,不由苦笑,这完全就是原始麻絮纸。

 放下这原始麻絮纸,他按照造纸的工序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打浆、抄造、覆帘纸、透火焙干看了一遍,所有用具都是根据自己说得制造的,工艺程也对头,仔细回想了一下历史记载的历朝造纸工艺,顿时恍然,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造纸的原料!

 麻料洇墨不能写字,麻纸也就失去了写字的价值,难怪管通一副古怪的样子,凌云志哑言失笑,对管通笑道:“先生,可命人伐取杨树,先剥取杨树皮运来此处,剁碎晒雨淋,然后放进石灰池浸沤,几天后,捞出拌灰,此灰乃滤后之草木灰,放入窑鼎内蒸煮,蒸煮时要在水中添加纸药,这纸药是从黄蜀葵、弥猴桃藤、滑树、杨桃藤、槿叶等的植物榨取的粘制成的,等杨树皮煮烂了,拿去用石碓舂捣,再经河沤、漂洗、袋洗等变成棉絮状,即可打浆、抄造、覆帘纸、透火焙干了。”然后又仔细介绍了纸药的制作方法。

 管通闻言大喜,急忙安排人去剥取杨树皮待用,辽东之地遍地杨树,原料充足,只要能研制出纸来,即可大量生产。

 凌云志待管通吩咐完,然后又介绍了杨树的栽培技术,指出如用1-3年生长的杨树和5-8年生长的落叶松收割后分别去叶、去梢,经过风干成风干条材,将两种风干条材进行去皮,去皮率至少95%以上,削成长30,宽2-3的木片,分别装入封闭的浸泡罐内,再分别加入草木灰高温蒸煮,制成半成品浆,进行石碓舂捣,再经河沤、漂洗、袋洗等工序,再次高温蒸煮,漂白,也可制出纸来。这样可大面积种植杨树,既可防止未来原料短缺,又可防止河水大面积污染。

 管通凝神静听,一一记下,决定等杨树皮造纸成功以后,就着手试验用幼杨树以木造纸。

 从造纸院落出来,凌云志对管通说道:“试验成功后马上付内府大批量生产,生产由你们派人指导,作坊宜建在深山有溪水、人烟稀少之处,作坊要形成规模、分工序、水线式生产模式,切记造纸工艺不得外传,属领地最高技术机密。”

 管通郑重地点了点头,说道:“主公请放心,微臣会与窦统领联系的,请他派密营严密监护。”

 凌云志边走边说道:“本公还有一印刷之术,可免除誊写之苦,管先生可寻三五于木雕之人,本公想教授于他们。”

 管通一听主公又有了新技术,顿时两眼放光,喜笑颜开地说道:“主公请随微臣来。”快步向前走去。

 南宫也非常感兴趣,紧紧跟上,凌云志看两位大师急促的样子,暗自好笑,巧之技一旦应用到了政治经济军事诸领域后,就凸显出其重要来了,又怎能不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呢!

 这印刷之术一旦面世,必将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意义之深远想必以南宫、管通的聪明也难以估量到的,思想、文化、技术将已难以想象的速度快速得到传播,对政治军事经济更是具有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整个社会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对于活字印刷术凌云志暂时还不想提出来,因为很多条件还不成,过早地面世未必是一件好事,他从两位师傅那出来以后,想了很多,体制固然重要,观念更重要,想改变人的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传播的速度更快,更便捷,让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普及,让政令律令广为人知、迅速执行,因此造纸和印刷术的面世就是当务之急了。再就是必须加快领地、燕地经济的发展,国富民强才是立足之本,形成多条产业支柱和推行先进的生产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凌云志跟在管通、南宫之后思维跳跃,运筹思索。 N6zWw.CoM
上章 墨香风韵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