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治国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又进来一个人,这个人
股后面还跟了一个孩子。
“呦,陈先生怎么有空跑到这花厅来呢?”司马徽站起来很惊讶的对着外边进来的人说。
“我倒想不来呢,可是学生不让我舒服啊!来,你给我进来。”那位陈先生把后面的那个小孩子叫了进来。
那个孩子一进来,司马徽就乐了:“看来今天是你们荀家人的大聚会啊。”
那位陈先生闻听此话一愣,看了一眼我们这边:“荀攸也在啊!这位童子不会也是荀家的人吧?”
司马徽站了起来:“我来介绍一下吧。”于是我们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
“隆重介绍,此乃我颖川大贤陈公元方,其父陈公仲弓天下知名,乃‘颖川四长’之一。你的外祖父荀公季和就是‘颖川四长’的魁首,你不应该不知道吧。”
司马徽的后一句话就是对着我说的,我能说不知道吗?我刚要说话,司马徽有一挥手:“再给陈先生介绍一下,这位虽然不是你们一家,但是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这位小神童是沛国相陈公汉瑜之子。想来陈先生已有所耳闻吧?”
“那是当然,我早就听说了,他还真是荀家的半个人。”
我赶紧走上前施礼道:“学生陈登有礼了。”
“好了,起来吧。不必多礼。”陈纪(这位可是很有名的,写过《陈子》,是陈群的父亲。)把我扶了起来。
“小神童之名我可是闻知已久,不想今
在此一见,真是幸运哪。”陈先生看来对我的印象还不错。
“愧不敢当,学生也是今
听德
先生提起,才知有此一说,实在汗颜。”
“别太谦虚了,这一套在颖川学院可不吃香。”司马德
说话了。
“德
说的是实话,在颖川有没有真东西,大家几句话就能问出来,所以装出来的学问在颖川没用。你们荀家就是凭着真才实学得到的赞誉,要是没真本事,就没人去捧那臭脚了。”说这陈纪一笑。
“咱们来考考他如何?”陈纪对着司马徽一笑,感觉坏坏的。
“那就请陈公出题吧。”司马徽也是笑嘻嘻的。我心里讲话,‘咬人的狗不叫’。
“嗯。”看来陈纪的思维也很快,从他的表情上看得出来,这题目已经想好了。
“好,就拿今天的事情来做题目好了。”陈纪一指边上的孩子:“这是你的表哥你应该认识吧?”
“对不起,陈先生,我今天刚来许县,很多亲戚都没见过,故此不知这是哪位表哥。请先生指点。”
“这是你的表哥荀彧,最是淘气,今天的事情就是因他而起。不过这也是你的题目。听好了啊”
“今
说《论语》,讲道其中一段。“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这很普通吧,但是你这位表哥在断句是采用了另外的一种断法,你知道吗?”
这简直就是撞到
口上的问题啊,陈纪刚想要说,我抢先了:“可是“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
一屋子的人全傻了。
“呵,不简单,果然是神童。”陈纪乐了。
“那你可不可以为我们推断一下那种断法是正确的?”
“学生学识浅薄,若有推断不佳,请各位先生见谅。”我先谦虚了一下。换来的是一对鄙视的目光,看来这个地方的文风还真是比较古怪,也怪我没记住陈纪他们的话,自己找的,怪不得别人。
“我认为两种断法都对,只是出发点不一样。”一句话,所有人的目光已经发亮了。
“先说‘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这话非常正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是这么干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颖川学院的缔造者黄太守,他就是靠将朝廷法令传播乡里,使民众知道朝廷法度而使全郡安然的。那个时候朝廷严刑峻法尚不能使百姓俯首帖耳,可是黄太守只是宣传法令,让大家知道法令的由来,该如何遵守,戴民以宽,却得到了其他州府乃至朝廷苛行律令都达不到的效果,这难道不对嘛?黄太守同时还作了一件事就是颖川学院的建立,秉承的是什么?孔子的‘有教无类’,什么叫‘有教无类’?就是士农工商,不分彼此,全都教育的思想,这样才有了现在颖川冠于当世的文风,难道不是吗?这句话这么断句没有错吧?”
大家已经想鼓掌了,他们都以为我的话完了。
“但是。”我加重了语气,为的就是
住他们想鼓掌的热情。
“那么‘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断法就错了吗?也没有错,这是出发点不同所造成的。庄子说过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多么精准的一句话,民众的乐趣不是当政的人想象的那样,因为你跟他所处的位置差距很大,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知道那么多的,知道了这些只会让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一点点变少,(看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知道了),干什么都不自在,不自由,限制了他们的乐趣所在,随时他们都要担心自己超越了律法的界限。所以你觉得你告诉他们事实的真相是帮助他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朝廷的想法,等等很多,你觉得你是在帮他们,你哪里知道你也是害了他们,你让他们失去了快乐,你让他们失去了自由,你让他们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他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他们只需要知道道德理念就可以了,一个大家都以道德标准处世的社会绝对要强过法制强迫约束民众的社会,民众只要知道敬老爱幼就可以了,知道男耕女织就可以了,让他们在饭碗之前转,比让他们为朝廷的法纪发愁要好多了。知道得多了,反而是破坏了他们的幸福,救世主不是想当就当的,尤其是害人的救世主。‘以德治国’,永远要强于‘以法治国’,但是除了遥远的上古时期,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以德治国’啊。”
“所以两种断法都对,‘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适用于‘以法治国’的当今社会,‘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适用于‘以德治国’的理想社会,这是出发点不同造成的。不知道我的说法,各位有什么意见吗?”
N6z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