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荡皇帝秘史 下章
第四十九章 未来的谋士们
 翌清晨,旭初升,秋风怡人。

 文武百官和城内百姓早早出城到郊外相送,大军一切准备就猪。祭告过天神明列祖列宗,以及诸般琐碎誓师仪式,皇帝一声今下、旌旗北指。战鼓之声大作、大军浩浩望北进发,马蹄如雷、旌旗蔽,尘烟滚滚,婉蜒十数里,案不见头,后不见尾。

 其中有军精锐二十万人、御林军三万人,再加上刚赶到的女真七千人。共计二十三万七十人,号称八十万大军,浩浩、规模空前。

 萧若虽数度统兵亲征、可还是头一回带这么庞大的军队,不暗自揣揣。所幸这些将士大多是从军多年的老兵、并非临时征抬起来的农‮兵民‬。加之各级将领统御调度有方,全军秩序井然、丝毫不

 萧若渐渐进入状态,泰然处之、望着这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军力。天下至尊的感觉油然而生,他目眩神驰、悄悄在心底里构筑未来的宏伟蓝图。

 这支大军中另有大相文武举子、此番进京赶考的武举大部分都自愿上战场、共计三干七百多人:而文举则有超过七成没来、随军北征的只有一干六百多人。读书人普遍‮体身‬文弱、不易经受住长途行军之苦、萧若体谅他们,让他们坐上战车案行。举人们无不深为感动,大呼谢主隆恩不已。

 昨战车从库房中全部苑出来,连夜清洗整修,能正常使用的共有一百零六乘,依照皇帝的旨意,这一百多乘战车全带在军中。此时将士们突然恍然大悟,原来皇帝执意要带上战车。就为了给这些文弱读书人代步用的。

 这种说法传到萧若耳中,他不以为意的笑笑,也不加以解释。

 此外、萧若还命穆异竹带着数百名能工巧匠跟在军中。以便随时等候调用。

 大军一路北行,这一行军三十余里,天色渐晚,大军就地安营扎寨。

 入夜,御帐中。萧若与高级将领肃议过一番个后敌方略、忽然心血来,派太监去传今,把所有赶考文举都叫到御帐外空地上来。

 不多时。一千六百多名读书人兴冲冲赶来。

 御帐外点起了无数火把,将这一带照得火光通明,亮如白昼。

 帐帘起,萧若与众将走出御帐、自有太监把龙椅搬来,萧若大大喇喇在帐‮坐静‬下、诸将分立左方。

 众举人齐齐跪倒。行过大礼。躬身肃立。周围安静了下来。举人都知道皇帝要考他们了,此等‮试考‬之法还真是闻所未闻,众人显得既紧张。又期待。

 萧若清清嗓子。朗声道:“今是出征第一,我们离开京城还不远。朕想听听你们对个后敌之策的看法。”

 众人精神一振。立刻轰轰说了起来。谁也不甘人后。

 萧若手一摆。“一个一个来。别急,朕会给你们每一个人机会。

 众人应声安静下来,一名三十岁上下地举子当先跃众而出,手摇折扇。眼眶深陷,显得有点阴沉。

 他向皇帝及众将深深一揖,道:“小生岭南举子冯藉,见过皇上。”

 萧若点点头。

 冯籍便道:“小生听闻胡人马快骑术好。来去如风。侵略如火。而黄河以北之地以平原山丘居多,一马平川,罕有江河。胡骑驱驰自如,来去倏忽,有利于敌而不利于我。我汉族大军诚不易与敌…”

 萧若不愿他保保而谈下去。开门见山问道:“依你之见如何?”

 这举子答道:“依小生之见、我军可以示弱于敌,大军不渡黄河、在黄河以南扎营待敌。待胡人渡河来攻,我军全力头痛击,胡人受阻于黄河天险,无路可退,势必全军覆灭。如此、则天时、地利、人和当在我方,可必胜。”

 萧若听完,不置可否,指着左侧空地道:“你站到这儿来。”

 冯籍受宠若惊、只道这一番话使皇帝对自己另眼有加、看来今科中有望了,乐颠颠走过来站在左侧。

 龙椅左右诸将早得皇帝叮嘱,不管举子们说的对与错,都一个字不说。任他们尽情发挥。

 萧若道:“与冯籍看法一致的就不用说了,哪位还有其他想法?

 话音落处,就见一个手拄拐相的老书生颤巍巍走了出来,满头白发如银,黑渡地面皮上一道道尽是皱纹,少说有六七十岁。

 萧若眉头暗皱、见他还要颤巍巍行礼,连忙叫他免礼,忍不住问道:“老先生,您老仙寿几何?

 “回皇上,老臣个年七十有三。”老书生嗓音嘶哑,吐字已不是很清晰。他得皇帝问候,精神显得是亢奋,道:“老臣于太德八年中举,距今足足有三十六年,先后十二次赴京赶考、一回都没落,这回已…已是第十三、三回了!”他左手拄杖,右手努力在皇帝面前比划出三手指。

 萧若心底里一阵不舒服,也不知该说他可敬还是可悲“那就清先生对当今战局发表一番高见吧!”萧若背地里暗叹一声,只要他的见解不是太离谱,今科就给他一个末名进士,免得他死不瞑目。

 “古人云:兵看,凶器也,圣人不得以而用之。”老书生双目微闭。头晃脑的说着、“又云:内圣外王。内圣。内而成就圣贤之德:外王,外而拒行仁政王道…

 “行了,清老先生用简短一两句话说明你的看法。萧若本来很不情愿打断他说话的,实在忍不住了,这里一两干人总不能光听他老人家调书袋吧!

 老书生闻言、迟钝的哦了一声、闭目冥想了老半天、方才缓缓开言:“老臣以为。兵凶战危。兴师攻伐实非智看所为。不如罢兵息武。推行王道,修明政治。弘德崇礼,教化万邦…如此,不出数年,必使夷狄宾服,群蛮俯首,重现尧舜圣德之世。以德服人,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也!”

 语音薛落,举子人群中响起一阵难以抑制的讥笑之声。举子们神情各异。

 萧若听得面孔痛苦的搐一下,右手指着右侧空地,**道:“清老先生站到那里去。”

 老书生应是行礼,拄着拐杖颤巍巍走了过去,面带得意之

 萧若目光回到众举子身上,左方扫视一遍,道:“与前面两位主张一致地就不用说了。哪位还有其他想法?

 接下来,又有几名举子踊跃发言。除了都面两人一个主张守黄河南岸、一个主张罢兵修仁政,其余的人都主张捍军渡过黄河,在华北平原头痛击入侵胡虏。

 至于敌战略上,则产生了三种分歧。一部分人主张兵分三路,分别击三路敌军:一部分人主张全军亲中于一路,以优势兵力个个击破三路敌军;剩下的人则主张分兵固守关隘要地,使不擅攻城的胡骑钝兵于坚城之下。最后不得不退兵。

 举子们雄辩滔滔,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一干六百多人最终产生了这么五种主张。

 萧若让提出渡河敌三策地举子也各站一处空地。然后,他让全部举子自己归类,站到与自己主张相同的人群中去。

 话音落处、举子们轰轰穿走动起来,转眼间形成了大小不一的五个人推、分别代表五种观点。

 其中。像冯籍一样主张守黄河南岸地,共计三百四十七人:赞同老书生休兵还朝行仁政的。约有一百零九人,下的都是主张渡黄河战的人。持三种战略者都不少。主张兵分三路的共计二百七十多人。主张合兵一路地共计三百余人。分兵固守关隘要地的共计六百多人。

 众人归队停当。周围静了下来,举子们都紧张万分的抬头仰望皇帝。屏息静气。等候皇帝裁夺。

 众目瞪瞪之下。萧若自龙椅上缓缓长身而起,气宇超脱,卓奕奕拔屹立,英目澄澈。俊秀地脸上动着异样神采。一众举子无不暗暗心折。

 萧若环硬众人一番,手臂抬起,指着方侧老书生一堆人“你们都主张休兵还朝以德服人了?”那边一百零九人一齐躬身称是。

 萧若面色一板。厉声道:“天真幼稚!与野兽哪有道理可讲?!异族举倾国之兵大举入侵,不是敌死、就是我亡!难道说对才刀架在你脖子上,你还想以道德礼仪说服人家不成?迂腐透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朕要你们这些书呆子腐儒何用?来人哪。将这群迂腐书呆子逐出大营。”

 周围士兵轰然领命。一拥上前、不顾这一百多人的辩解叫嚷。硬是把他们逐出了大营。

 萧若又转向左侧,冯籍一雄人无不心下栗栗。

 “还有你们!你们的看法固然不错。华北平原有利胡骑驱驰。不利于我军…!但是,黄河以北我千万黎民百姓又怎么办?难不成你们就能心安理得缩在黄河以南,眼睁睁看着他们惨遭异族屠戮?!如果是这样。那何不干脆放弃河北,与胡人以黄河为界好了!”

 “嘿。你们心下兴许不服,认为自己是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忍痛弃车保帅。不过还有一件事你们没考虑到:目下已至深秋时节,再过两三个月,就是三九隆务。天气严寒,届时,一旦黄河河面冰冻牢固。黄河天险当即化为乌有,胡人数十万铁骑就能毫无阻碍的奔过黄河,兵锋直指京城开封…后果不堪设想!而你们,就是千古罪人!”他说到后来、声俱厉。

 冯籍等三百四十七人无不听得满头大汗淋漓、面色灰败。纷纷跪倒于地。口称死罪。

 萧若脸色转和,叹了口气。道:“你们无罪。不过今科就不用考了。都返乡去罢,待后年朝廷开科大比时再来赶考。记住。不是抱着几部圣贤轻典两耳不闻窗外事地苦读,就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你们应该博览群书,增广见闻…愿你们莫负朕之期望。去吧!”

 冯籍等三百四十t人心悦诚服。再三施礼而退。转眼间走了个干干净净。

 淘汰掉四百多人。还剩下主张渡黄河敌的一千二百余人,分成三堆站着。

 萧若沉一番、徐徐说道:“你们所持的三种战略各有各的道理,虽有优劣之分,却都无大错,朕甚感欣慰,这回算你们通过。今到止为止。你们各自回军帐歇息去吧…” n6zwW.cOM
上章 浪荡皇帝秘史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