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秀才的逆袭 下章
第三百二十一章 九江之变(四千字大
 任思齐和黄得功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左良玉已经病入膏肓、时不久。 更不知道左良玉大军之所以要离开武昌沿江而下,并不是要真的清君侧,而是因为李自成带着二十万大军离开了襄,向武昌来,而左良玉根本不敢和大顺军放对,大肆杀人洗掠之后,放火烧了武昌城,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全军顺江而下。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下李自成,这位大顺皇帝。

 崇祯十七年三月,也就是去年,李自成带领大军攻进了北京,得崇祯在煤山上吊。然而好景不长,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片石大战,顺军大败,仓皇间撤出了北京,逃回陕西。

 今年正月,清兵阿济格部和多铎部两路夹击,李自成在陕西也立不住脚,经蓝田、商州逃进河南南部,因为襄、荆州、承天、德安四府还在顺军的控制之下,这里还有大将白旺统率的七万大军。加上李自成从陕西撤出的十多万军队,总兵力还有二十万。

 可是李自成也知道,单凭襄四府不足以抵挡满清大军,不足以成大事。要想夺取天下,必须选择更好的根据地。而以南京为中心的江东之地,是天下最富足的地方,若能夺取了江东,以江东的财富人力,大顺必将再起!

 拿定了主意之后,李自成下令集结全部军队,放弃了襄四府,全军顺江而下攻打南京。至于拦在路上的明军,李自成根本没有放在眼里。

 除了满人大军以外,李自成谁也不怕,纵横天下这十多年,几乎所有的明军将领都败在了李自成的手下。对阵明军,李自成有很强的心里优势。

 果不其然,见到顺军攻来,盘踞在武昌的左良玉根本不敢抵抗,还未定顺军攻到,就全军逃出武昌,临行之前下令把武昌屠戮一空,然后一把火把武昌城烧成白地,总之什么也不给顺军留下。

 现在的态势就是,清兵分两路攻明,一路是多铎率大军从潼关出发经归德南下攻打扬州。另一路则是阿济格领军尾随在李自成的大顺军之后,彻底消灭顺军。而李自成带领顺军则放弃了襄,二十万大军攻向武昌。武昌的左良玉害怕于顺军放对,则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全军顺江而下,离开了武昌。

 而黄得功和任思齐则带领大军在芜湖集结,试图堵住左良玉大军。

 对天下的形势,不管是黄得功和任思齐其实都稀里糊涂,因为古代信息不发达,千里之外的消息传来时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消息传递的速度根本没有大军行进的速度快。

 黄得功甚至是南明朝廷根本不知道左良玉大军沿江而下的真正原因。而任思齐脑中虽有前世的记忆,可也只是知道一些大事件而已,对具体的事情发展却完全不清楚。例如他知道清兵入关李自成大败,知道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清兵打败,最后也不知是死了,还是像传说的那样当了和尚。

 因为消息的匮乏,在黄得功和任思齐二人眼中,此时眼前的敌人就只有左良玉了。必须想法打败左良玉,或者把左军挡住。如此南京朝廷才能缓口气,才能全心力的在扬州抵挡清兵的攻打!

 就在黄得功和任思齐两军在芜湖集结之时,左良玉大军已经到达了九江。

 弘光元年四月一,左良玉大军到达九江。

 九江古称江州、柴桑,是江西重镇,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地理位置无比重要。黄凤舞的父亲黄斌卿就曾做过几天九江总兵。

 不打下九江,就无法继续顺江东下。可是九江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在九江城内自然驻有重兵。江总督袁继咸现在就在九江。

 江总督,顾名思义是负责江防的,副佥都御史为之,领上下江防之事。本来江总督的驻地是在安庆,可当听说左军东下,袁继咸便从安庆来到九江,企图把左军堵在九江之西。

 九江是江西重镇,想要打下来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可左良玉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啊。于是便邀请袁继咸于舟中相会,试图劝说袁继咸献出九江。

 面对左良玉二十万大军,袁继咸也知道仅凭九江不足与抵挡左军。遂亲自到左良玉的舟中,想劝服左良玉罢兵。

 哪知刚一入舟,左良玉便拿出一道“皇太子”秘谕,然后威袁继咸一起“清君侧,救太子”左良玉所说的太子就是刚发生在南京的伪太子案,一个少年自称是先帝太子来到江南,惹得南京朝廷一片混乱。

 看到左良玉所谓的秘谕,袁继咸然大怒。

 “皇太子真伪未定,不知宁南侯您这秘谕从何而来?即使这皇太子是真又如何,先帝之恩不可负,但今上之恩又能负吗,没有今上您如何能当上这宁南侯,统领一镇重兵?”

 左良玉斜倚榻上,眼皮耷拉着对袁继咸的话全无反应。

 没奈何,袁继咸双手抱拳,对周舟中左军诸将下拜行礼,请他们以大事为重,爱惜百姓。

 “大明正在动之中,朝廷正处于危难之际,还望诸位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念,不要做臣贼子。”

 然而对左军这些动辄杀人屠城的将领来说,让他们爱惜百姓不易于对牛弹琴。

 “谋害太子,乃马士英阮大铖等臣所为,与今上无关,本侯率军东下只是清君侧并非造反。至于爱惜百姓,那是理所当然,袁大人不比过虑。”

 沉默良久,左良玉缓缓道。

 见无法劝服左良玉罢兵,袁继咸只能黯然回城。回城之后,下令诸将严守城池,不准左军一兵一卒进城。九江城中有大军两万余人,袁继咸自信能把左良玉挡在九江之外,只要靖南侯黄得功大军开到,内外夹击把左良玉消灭在九江之外也不是不可能。

 袁继咸那里知道,他部下的副将张继勋早已暗中投靠了左良玉。半夜之时,张继勋带着手下到处放火,九江城中燃起了无数个火头,短短时间内整个九江城陷入火海之中。

 袁继咸被火光惊醒,走出府门,急忙召集众军救火。然而火势蔓延开来,又哪里来得及抢救。

 张继勋乘机打开了城门,放城外的左军入城。

 若论军纪,左良玉的部下可能是所有大明军队中军纪最差的一只。自崇祯十一年开始,左良玉就拥兵自重,长期‮躏蹂‬地方,其军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朝廷对他的这种作为完全无可奈何,只能尽力安抚生怕把他反。

 所以一入九江,左良玉军队就如缰的野马一样,开始冲入百姓家中,**妇女,抢夺财富,杀人放火,整个九江城就如人间地狱一般。

 看着满天的火光,听着满城百姓的哭号,袁继咸心若死灰。爱惜百姓的话语还在耳边,而他治下的百姓已经陷入了地狱之中,嘴颤抖着,袁继咸拔出间的宝剑,就要挥剑自刎,却被他身边的亲兵把总一把抱住了胳膊。

 亲兵把总夺下袁继咸手中的宝剑,带着手下保护着袁继咸想逃出九江城。

 可是还未逃多远,正遇到左良玉部将张应元。众寡悬殊,袁继咸的亲兵们只得投降。

 “屠夫,屠夫!”被张应元带到左良玉舟中,袁继咸指着左良玉破口大骂,然后奋起挣脱押着他的左军士兵,跑到船舷处纵身跳入江中。

 左良玉慌忙让手下下水把袁继咸救起。

 “季通兄何必如此固执,本侯又非臣贼子。”左良玉对浑身**的袁继咸劝道。

 “大人你就是现在死了又于是何补?还不如呆在左良玉军中见机行事,这样还能劝说左良玉一二,最起码能多救一些百姓。”

 袁继咸军中监军李尤龙已经投降了左良玉,把袁继咸拉到一边劝道。

 袁继咸寻思良久,长叹口气,只能妥协。

 “让我同侯爷一道也不是不行,但是你必须立刻下令左军撤出九江,停止对百姓的杀戮。”袁继咸对左良玉道。

 “那是自然,我立刻下令军队退出。”左良玉闻言大喜,连连保证到。此时九江内的军队将领多已投降了左军,即使左军退出九江还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此时的左良玉完全没有造反进而夺取大明江山的心思,他已经老了又重病身,他之所以带军东下就是躲避李自成大顺军的锋芒而已。

 既然没有造反之心,当然不敢轻易杀掉袁继咸这个朝廷重臣。况且左良玉武将‮份身‬,虽然已经贵为宁南侯,可是对于文官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惧意,文贵武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他的骨髓。起兵这些天来,虽然‮杀屠‬掉无数的百姓,可是对于大明的文官,他没敢下令杀掉一个。

 不敢杀掉袁继咸,又不能把他放回九江,左良玉下令把袁继咸软在舟中。然后召集军队,准备继续沿江而下。

 然而他的军队军纪实在太过涣散,进入九江城内的士兵们正**掳掠‮奋兴‬的很,哪里肯轻易的退出城去?

 左良玉的军令好久,还是有许多的士兵在九江城内不肯退出来。这一耽搁就是两天,而左良玉的病忽然重了起来。

 弘光元年四月初四,就在左良玉大军到达九江的第四天,宁南侯平贼将军左良玉病死在九江之外的舟中。

 左良玉,字昆山,山东临清人,自幼丧父,成年后从军。从军早期的左良玉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由一普通的士兵积功成为了一军的统率。可是后期的左良玉早没了年轻时的血气,遇到强敌只知道逃跑,对待百姓则凶狠如狼,烧杀抢掠,强百姓从军,其做过的恶事比早期的民军差不到哪里去。左良玉的一生,多次下过屠城的命令,死在他军队屠刀下的百姓不计其数。对外敌怯懦,对百姓凶狠,这就是左良玉以及他带领的大军!

 左良玉死后,左军诸将推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为首,以为顺军的前锋已经到达九江不远。经过商议后,大军继续东下,四月七,左军攻占彭泽,四月八占领了东。面对声势浩大的二十多万左军,沿江两岸的城市根本不敢抵抗,生怕遭到左军的屠城。

 四月八,左军继续东下,主力到达安庆,以总兵李国英为先锋,兵锋直指铜陵。

 而此时,任思齐率领的舰队自芜湖出发,已经到了铜陵。这里是预定的和左良玉军战的战场。

 任思齐的岱山军船只众多,近四万人拥有八百多条大小船只,所有人都是乘船,速度较快。

 按照和黄得功商议的方案,任思齐的大军部署在长江之南,负责抵挡左良玉大军从长江南岸的进攻。而黄得功大军则部署在江北,抵挡江北岸的左军。至于左良玉的水军则有两军水师一同对付。

 左良玉大军二十多万,加上携裹的百姓,加起来足有四十万人,号称“六十万大军”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部走水道,而是船队携带着物资辎重走水道,大军则分布在长江两岸。

 到达铜陵,任思齐下令一万步兵立刻下船,在长江南岸布下防线,阻挡左军自南岸的进攻。八百多艘大小船只则在靠近铜陵城的江面上结下水营,配合着北岸的黄得功军把长江江道斩为两端。

 十几只快船被派出,沿江而上,去探查左军水师的动静。而江岸上的步兵则紧张的布置着防线。一队队的士兵提着刀斧进入江岸的密林之中,砍伐树木,然后拖回到江岸上。在一万步兵的努力下,大营迅速的扎起。鹿角栅栏壕沟一应具有。在营地的边缘还用竹木搭建了十几个一丈多高的箭楼,每个箭楼上都有十几个火手。

 一百多门火炮从船上卸下,被运到江岸,黑的炮口指向西方。从倭国回来的船队带回了数十万斤铜铁,在梁九的督造下,岱山的工坊铸造了三百多门火炮。当然这不全是那种动辄三千斤的红衣大炮,其中大部分是数百斤的火炮。

 就在部下军队紧张的布置防线之上,任思齐带着一队亲兵进入了铜陵城。(未完待续。) n6zWW.cOM
上章 秀才的逆袭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