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筹备南方最后一顿大餐
1、大国风度
南汉被消灭之后,南方的割据势力只剩下南唐、吴越和偏安一隅的泉漳。对于赵宋朝廷来说,吴越、泉漳只是两碟小菜,南唐则是一道菜,一顿大餐。
此时的宋朝,已经占据了长江中上游和下游的江北地区,以及珠江下游地区,对南唐已呈三面包围的态势。特别是占据了长江上游,这是很大的优势,如果征伐南唐,军队乘船顺
而下,可直
金陵。如何吃掉这顿大餐,赵匡胤真得要好好地筹备一番。
南唐主李煜是一个聪明人,南汉灭亡之后,他已感觉到
亡齿寒的威胁。
开宝四年(971年)十一月,李煜苟且偷安,备了一份厚礼,派堂弟李从善去汴梁觐见赵匡胤,主动提出削去南唐国号,改称号为“江南国主”恳请赵宋皇帝赐号。
赵匡胤见李煜如此巴结,做了个顺水人情,赐封李煜为江南国主,还额外赠送白银五万两。授李从善为奉宁军节度使,在汴梁赐了一处宅子,将他留在京师。不难看出,名义上,是将李从善留在京师做官,实际是扣押、软
起在京师做人质。
封号也只是个虚名,下一道圣旨就搞定了,额外给这么多银子,却有点使人费解。因为南唐是俯首称臣,赐给一个封号已经是格外恩典,再赐给大笔银两就有点不合常理,难道是赵匡胤手中的银子没处花,叫南唐帮忙花银子不成?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因为即使有钱,他也不会这样花,其中一定有原因。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赵宋灭了南汉之后,南唐主李煜害怕宋朝攻打南唐,秘密派人到汴梁贿赂宰相赵普,贿金就是白银五万两。赵普见这么多的银两,心里爱得要命,但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这银子很烫手,虽然爱不释手,为了个人的仕途,还是据实向赵匡胤作了汇报。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汇报,哈哈大笑,叫赵普将银子收下,给李煜写封信,表示感谢,对送银子的人,意思一下就完事了。
赵普以为赵匡胤是在调侃他,说人臣之间无私赠,也无私受,实在是不敢奉旨收银。
赵匡胤认真地说:“大国要有大国的风度,不宜向小国示弱,要令他们心存畏惧,有莫测高深之感。你只管按朕的意思办,朕自有妙计。”
赵普果然遵照赵匡胤的旨意,收下了五万两白银。
李煜接到李从善派人送回来的书信和五万两白银,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心里对宋朝更是畏惧,于是再上一表,请求赵匡胤让李从善回江南。
赵匡胤当然不会答应,他留住李从善是有深意的。他给李煜去了一份诏书,意思是说,从善是个人才,朕要重用他,当今南北一家,不必分彼此。意思是叫李煜不要有什么顾虑。
李煜无奈,也就只好作罢,让李从善留在了汴梁。
2、反间计
南唐有一个能人,他就是江都留守林仁肇,此人有勇有谋,他见宋朝平西蜀,克南汉,所向披靡,预料江南是下一个被攻击的对象,便向江南主李煜上了一份折子。说赵宋先灭西蜀,又取岭南,江南将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赵宋连续征战,已成疲惫之师,他们在淮南守军不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愿率兵数万,自寿
渡江,收复在后周时被夺去的江北大地。赵宋如果发兵来救,就据守淮南,与宋军一决雌雄。如果胜了,则国家得利;如果败了,请李煜杀了他全家,以此向赵宋谢罪,说他是南唐的叛臣,收复淮南是自作主张。到时,赵宋就不会追究李煜的责任。
林仁肇算得上是忠勇仁义之士,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连家都不要了,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连累自己的国家,甚至甘愿背负叛臣的骂名,此等气概,千古能有几人?
李煜虽然做了江南之主,但他是一个不愿多事的人,他只想过平平安安的日子,至于在后周时期被周世宗夺去的国土,他似乎不想计较,因为他知道,凭江南的国力,要想与赵宋较劲,那无异于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因此,他并不理会林仁肇的奏议,将奏折丢进了废纸篓。
林仁肇召集大量壮士,在长江练习水战,并屡次于海门击败江南另一个小政权吴越。他认为吴越与南唐有仇,依附于赵宋,他
必定要与赵宋联合谋夺江南国土,便又向李煜献了一个诈取吴越之计,说他诈称反唐,李煜则对外宣布讨逆,他便往吴越请求救兵。等到吴越的救兵来了后,乘机拿下吴越的国土。
李煜对于林仁肇诈取吴越之计,仍然没有兴趣。林仁肇虽然有一颗报国之心,主子不赏识也是枉然。
赵匡胤久闻林仁肇是江南第一猛将,骁勇善战,智勇双全,早就有除掉此人之心,当他得知林仁肇向李煜献策,
收复江南失地、诈取吴越的两项计谋后,更是心惊,认定此人是心头大患,如果不除掉此人,想吃掉江南这道菜,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于是,除去林仁肇的事情便提上了议事
程,只是苦无良策,思之再三,终于有了主意。
李从善留在汴梁,李煜便经常派人来往于汴梁,向从善打探朝廷的一些消息。信使南北往来不绝于道。赵匡胤命人重金贿赂江南使者,窃得一幅林仁肇的画像,然后,将林仁肇的画像悬挂在别室。
这一天,李从善进宫觐见赵匡胤,内监故意把李从善引到别室等候,李从善看见别室悬挂着林仁肇的画像,惊异地问,为何将林仁肇的画像挂在这里。
侍臣故意问道:“足下见到这幅画像如此惊异,难道你认识这个人吗?”
李从善道:“这是下国江南留守林仁肇的画像,不过,据我所知,他与朝中人士素无来往,为何他的画像却挂在这里?只是不明原因,故此惊讶!”
侍臣迟疑了半天道:“我既与你同殿为臣,也不拿你当外人,实话告诉你,林仁肇有意归顺朝廷,先派人送来画像作为信物。皇上爱惜林仁肇是个人才,特备下这套府第,等他来京后,赐给他居住。将他的画像悬挂在这里,表示朝廷重贤的意思。”
李从善听在耳里,记在心头。回府后,立即写了一封信,派人飞马送回江南。
李煜得到报告,以为林仁肇有异志,立即传召林仁肇,赐了一杯鸩酒,把他毒死了。可怜林仁肇一生忠心为主,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冤死了!
李煜以为杀了林仁肇,江南再不会有人敢图谋不轨,可以高枕无忧,更是声
犬马,不理国事。
赵匡胤得知李煜中了自己的反间计,一杯酒毒死了林仁肇,心里自然高兴,准备找一个借口,调兵遣将,征伐江南。由于此后连着发生了几件事,推迟了他的计划。
3、霓裳羽衣
李煜不知自己中了反间计,还以为除去了一个
细,更是高枕无忧了,便放情声
,不理国事。
李煜是李景的第六个儿子,按理,南唐国主的宝座轮不到他,只是因为他的几个兄长都死了,
错
差,国主这顶桂冠就戴到了他的头上。
李煜天资聪颖,文采出众,能诗善画,通音律,尤其长于诗词歌赋。他给自己取号钟仁隐士、莲峰居士,所仰慕的也是远古隐士许由、伯夷和叔齐等人,全然一派文人
客清逸的潇洒气派。李景非常喜爱李煜,故在临终时,将南唐国主之位传给他,史称李后主。
李煜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陶谷的《清异录》记载说:
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李煜的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宋代郭若虚的《图书见闻志》记载说:
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
。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
,高出意外。
李煜填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
“花间”习气。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女男情事,如《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还有一类是在宋朝的压力下感受到无力摆
的命运时所
的沉重哀愁,如《相见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
,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词,广泛地
传于后世。
李煜确实很有才气,如果能将才华用之于治国,则是万民之福。偏偏这个李煜,
骄侈,好女
。如果仅仅是
骄侈,好女
,在治国理财上有一套,也不可怕。因为古代很多帝王都有这个毛病。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好
的皇帝,弟弟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他见弟媳、也就是李元吉的老婆长得漂亮,毫不犹豫收为王妃。这叫做肥水不
外人田。但是,李世民勤政,治国有一套,在他的领导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所以,历史学家们并没有过分地要求李世民做一个完人,对他好
这个毛病没有过多地追究。
李煜却不同,他骄侈,好
,却忘了正事,不理朝政,声
犬马,醉生梦死,乐而忘忧。李煜的皇后周氏,不但生得天姿国
,而且博古通今,尤其善于弹琵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佳人,夫
二人你情我爱,感情一直很好。
周后有个妹子,秀外慧中,姿
和才华比她的姐姐更胜几分,经常进宫来探望姐姐。李煜是一个天生的情种,见到这个小姨子,早就心猿意马,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有了一箭双雕之念,只是碍于周后,且又苦于没有机会,故迟迟不能得手,只好将满腹的
念埋藏在心里。
机会终于来了。
有一次,周后偶感寒疾,体身有些不舒服,小姨子进宫的次数更频了。李煜乘机将小姨留在宫中,只说是请她陪伴病中的姐姐。周后也不疑心,任由李煜将妹子留下。
李煜为了达到与小姨子幽会的目的,特地命人在御花园的花丛中修筑了一间小亭子。亭子修得精致华丽自不待说,关键是里面的摆设,一
、一椅,仅供二人起坐,
上的锦被绣枕一应俱全。
这一天,李煜支开众人,独自引小姨子到御花园观花。小姨子看到花丛中有这么一间别致的小亭子,起了好奇之心,便问御花园修这么一间漂亮的小亭子作何用。李煜心里早就编好了谎言,骗她说小亭子用于收藏各
名香。小姨子是一个爱香成癖的人,听说里面有香,好奇地走进去看。不料李煜跟在后面,顺手将门反锁了,小姨子大吃一惊,正
喊叫,李煜伸手捂住她的嘴,温言软语地说了一大堆相思相爱的话,小姨子先是不从,怎奈在这样一个花香四溢的地方,又是孤男寡女的两个人,小姨子也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加上李煜又是一个天生的情种,甜言
语随口就来,小姨子也被逗得心动,半推半就地倒在亭子里的锦
上,成就了美事。
李煜与小姨有了第一次,就不愁第二次,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也就顺理成章了,他们乘周后尚在病中之机,天天在御花园的小亭子里幽会。时间长了,总要
出一些蛛丝马迹,周后起了疑心,宫女们虽然不敢说真话,周后也用起了心思,将宫女寅时叫来一个,卯时叫来一个,旁敲侧击,多方查探,终于将二人的秘密探得个清清楚楚。周后气得肝肠寸断,病情陡增,几天后便香消玉殒了。
李煜痛哭了几场,虽然有小姨陪伴,减少了一些悲哀,但念及周后的旧情,还是
下了不少伤心泪,因为他是一个天生的多情种子,喜新并没有忘旧。
李煜刚办完周后的丧事后,便正式册立小姨子为新后。历史上,称周后为大周后,称大周后的妹妹为小周后。
小周后天生慧质,曲意献媚,不知从哪里弄来杨玉环的霓裳羽衣曲,按谱校音,
夜研摩,竟得神韵。自此以后,南唐的宫廷里朝歌暮舞,霓裳羽衣曲回
于皇宫后院,惹得李煜意
神
,沉浸于中,无心国事。
李煜一是伤感故后,二是陪伴新宠,时哀时乐,深居宫中,临朝的时候更是少了,他将国事都交给大臣们去处理,他做起了甩手皇帝。如果没有人请示,他也不闻不问,有时忧闷至极,便微服到娼楼
院去散心。
这一天,李煜又微服出宫了,走到一家娼楼门口,见里面有一个僧人摆宴喝酒,僧人独坐中间,左手将一名
女搂抱在怀里,右手举起一只大碗牛饮,众
女围在四周,有劝酒的,有唱歌取乐的,偎红倚绿,热闹非凡,很是有趣。
李煜见状,迈步走进去,一边走一边笑呵呵地道:“有不速之客一人到!”
那个僧人也是一个豪放脱俗之人,见李煜雍容华贵,举止非凡,虽然不知道他是国主,但从衣着看,肯定是一个富家公子,便请他入席,一同饮酒。李煜也不客气,高踞上座,畅饮起来。这些
女见李煜如此模样,以为是那僧人的上客,争着执壶把盏,上前劝酒,僧人以为是
女们的常客,也是大碗相敬。直喝得酩酊大醉,才放盏离座,提笔在右边墙壁上题了几个字:
浅斟低唱偎红倚绿大师、鸳鸯寺主持传风
教法
题罢,抛下笔,转身向僧人一拱手,说声失陪,便扬长而去。
僧人看着李煜远去的背影,感叹地说,这是哪位姐姐的贵客,真的是潇洒极了!
众
女哄堂大笑,都说大师醉了,这个人我们没有一个认识的。那僧人拍掌大笑地说,谁也不认识?这就更加有趣了,快找人去问一下,看他姓甚名谁,家住哪里,下次喝酒,还是请他来一起快活!
正准备叫人赶上去询问,忽然一个老妈跑进来,惊喜地问道:“大师好大的面子呀!竟然认识国主,今天这一桌酒,真的使我们蓬荜生辉啊!”“你说什么?”僧人奇怪地问“谁是国主?”
老妈便说,她在街口,看到刚才喝酒的那个人被一群宫里的人围住,都说原来圣驾在这里,总算是找到了,然后扶着那人上车,前呼后拥地去了。
僧人和
女都惊讶不已,暗自庆幸,幸亏刚才没有得罪他。
4、赵普罢相
开宝七年(974年)四月,江南国举行庆典活动,李煜给汴梁送了份请柬,赵匡胤乘机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江南,名义上是去参加庆典,实际上是去搞间谍活动。
李煜以最高礼节接待卢多逊,并安排专人带着这个高级间谍将金陵的旅游景点玩了个够。卢多逊吃
喝足玩够了,捎带大量的江南土特产,临走的前一天,有意无意地对李煜说,朝廷要重修天下图经,国史馆独缺江东各州的版图。言下之意,要李煜提供一份江南的版图资料。
李煜虽然有些不愿意,却也不敢拒绝,安排人连夜复制一份江南版图送给卢多逊。有了这份图,江南十九州的地形,军队驻防,户口数量,一目了然。这些家底是国家一级机密资料,李煜这个书呆子,就这么轻易地拱手送人,南唐不亡国,那才是怪事了。
赵匡胤得到这些宝贵资料,暗自叹道:李煜呀李煜,感谢你给朕送来如此厚礼,不是朕要灭你,是你自己将自己送上断头台啊!
恰在此时,后周幼主病逝,赵匡胤为处理丧事,耽搁了一段时间,毕竟皇位是从人家手中夺过来的,心里多少有些不安,因此丧事办得很隆重,一是做样子给后周的旧臣们看,二来也使自己的良心稍安。丧事刚刚办完,宰相赵普又出了问题。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元勋,陈桥兵变,他是策划人之一,杯酒释兵权,也是他的点子。当上宰相以后,十余年来,协助赵匡胤总领朝纲,工作干得有声有
,深得赵匡胤的信赖。可能是他家的风水尽了,倒霉的事情一件一件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赵匡胤有个习惯,就是退朝后,经常要出去溜达溜达,只要他高兴,随时会走出宫,到街市上转转,或到哪个臣子家串串门,事先从不打招呼,弄得朝中几位宰臣非常紧张,回家也不敢
朝服。因为臣子见皇上,要穿上正规的朝服,否则就是失礼,失礼就是欺君,这样的罪名,谁承担得起呀?
一天晚上,赵匡胤心血来
,又出宫了。刚出宫时,只是想去逛逛京城的市场。当时汴梁的商业非常发达,尤其是东华门街、酸枣门至潘楼街一带商业更是旺达,一些珍珠、布匹、香药铺,金银、彩帛
易所,都集中在这一带,店铺宽敞,门面阔绰,
易额动辄也是千万,很是吓人。赵匡胤走近东华门街口,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转身向宰相赵普家走去。
恰巧在这天晚上,赵普刚刚接待了吴越王钱俶派来的客人,来人说宰相为国操劳,实在是辛苦,特送来十罐海鲜,给宰相补补子身。客人刚走,海鲜还放在走廊里,赵普来不及开罐看一眼,突然听到家人来报,说皇上已经进了家门,来不及入内换衣,赵匡胤已入了大厅。
赵匡胤看到走廊里放着十个瓷罐,随便问一句是什么东西。赵普不敢说谎,说是吴越王托人送来的十罐海鲜。
赵匡胤与赵普,虽是君臣关系,私
也不错。听说是吴越王刚送来的海鲜,高兴地说:“海鲜?味道一定很鲜美吧?拿出来,让朕也尝尝。”
赵普心里可有些为难了,因为他心里明白,使者说是海鲜,说不定海鲜里面有文章,因为仅仅是十罐海鲜,值不了几个钱,也用不着大老远地从吴越送到京师来。但皇上开了金口,他也不敢抗命,只好让家人拿来工具开罐。
罐子打开了,赵匡胤傻眼了,赵普也傻眼了。原来,罐子里装的并不是什么海鲜,而是闪闪发亮的瓜子金。
赵普曾说过,人臣无私受,也无私赠,如今竟出现这样的事,弄得非常尴尬,结结巴巴地说:“臣未开罐,不知道罐子里装的是黄白之物。”
赵匡胤叹息地说:“你也不妨接受了吧!他的来意很清楚,以为国家大事,都是你书生做主,所以就给你送来如此贵重的礼物。”说罢,转身拂袖而去。
赵匡胤的话虽不多,却表达了一个信号,赵普的权力太大了,大得威胁到了皇权,大到连邻国都知道,要想得到赵宋的照抚,先得买通赵宋的宰相赵普。
赵普匆匆送走赵匡胤,回想到皇上离开时说话的语气,就像冬天掉进了冰窖里,里里外外凉透了。此后好些天,赵普总是窥探赵匡胤的脸色,但赵匡胤的脸上没有任何反应,读不出什么内容,对他的态度也像以前一样,似乎并没有改变,一颗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些。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赵普要盖房子,派亲信到秦陇去购买木材。这名亲信打着赵普的旗号,乘机多买了一些,运到京师转卖,从中牟取厚利。
当时朝廷有明文规定,
止私贩秦陇木材。赵普派人私自采购,而且还从中牟利,这个娄子可就捅大了。
三司使赵玭知道这件事,在赵匡胤面前告了御状。赵匡胤听了赵玭汇报,联想到上次瓜子金事件,气不打一处来,大骂道:“赵普真是贪得无厌的家伙!”骂过之后,命令翰林学士拟旨,要将赵普逐出朝廷。
老宰相王溥知道了这件事,畏于赵普的权力太大,极力替他开
,才使得诏书没有发出去,赵普逃过一劫。其实,这是赵匡胤不忍心向赵普下手,借驴下坡罢了。
赵玭并不是弹劾赵普的第一人,司户参军雷德骧也曾告发过赵普,有人将这件事密告赵普。赵普借故罢了雷德骧的官,把他下放到灵武县去了。
赵匡胤也听说了这件事,但没有去追究。
雷德骧的儿子雷有邻,知道赵普故意排挤他的父亲,
夜寻找证据,要报复赵普。查来查去,不但查清了赵普的许多重大贪赃受贿的证据,而且连他身边的几个
羽,堂后官胡赞、李可度,秘书丞王
,摄上蔡主簿刘伟、宗正丞赵孚等人也牵连进来。为了做到一击中的,雷有邻直接将事情捅到了皇上面前。
赵匡胤得知这件事后,怒火中烧,让大理寺立即讨论,如何惩处这几个贪官污吏。结果,摄上蔡主簿刘伟被送到菜市口砍了头;秘书丞王
、宗正丞赵孚先各打了八十大板,然后削职为民;堂后官胡赞、李可度被没收了全部家财。雷有邻举报有功,提拔为秘书省正字,还给了丰厚的赏赐。
但对于如何处理赵普,赵匡胤一直下不了决心,尽管他也知道,只惩处几个中级官吏,放过赵普,不免有只打苍蝇、放过老虎之嫌,但他还是不忍心对这位患难知己、布衣之
的赵普下手。
赵普屡屡逃过惩罚,朝中大臣虽然有些不服,但也只是在背后嘀咕几句,并没有人公开叫板,一切似乎都显得风平
静。然而,树
静而风不止,终于有一个人从幕后跳出来了,这个人就是翰林学士卢多逊。
翰林学士卢多逊,是赵普的政敌,两人在朝堂上经常磕磕碰碰。卢多逊为人机警,知道皇上喜欢读书,便常到史馆去查看赵匡胤取哪些书,然后借同样的书回家,通宵阅读。等到第二天召见时,赵匡胤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唯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
,大家都以为卢多逊学识渊博,打心眼里佩服他,赵匡胤也认为卢多逊有学问,因而对他也很赏识,如此一来,卢多逊在赵匡胤面前就越来越吃香,在朝臣中的分量也就越来越重。
赵普虽然接二连三地出问题,却还没有被打趴下,卢多逊心有不甘,于是便亲自登场。在赵匡胤面前告赵普的刁状,说赵普把河南、河北等一些地方的一些公田当做私田卖,大发横财;在京城和外地还建有多处豪华住宅;还经营店铺,与民争利等等。
赵匡胤虽然当时没有发作,但从他的脸色看已经怒到了极限。卢多逊知道这把火挑起来了,识趣地退下。出门后,听到屋内传来摔杯子的声音。
卢多逊出宫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开封府尹赵光义的府邸。看来这个赵光义与“倒普”活动,似乎有某种联系。
赵匡胤本来对赵普就心有芥蒂,听到卢多逊的嘀咕,对赵普渐渐地失去了信任。于是下诏,任命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增加两名副宰相,这叫掺沙子,分散赵普手中的权力。
赵普是个聪明人,他从人事变动中看出了问题,主动向赵匡胤上表请辞,不做宰相,回家养老去了。
赵匡胤并没有挽留,下诏免去赵普宰相之职,改任河
三城节度使。宰相一职暂由薛居正代理,并封皇弟赵光义为晋王,仍领汴梁府,朝班位列宰相之前;封皇弟赵光美兼侍中;封儿子无德昭同平章事。
赵普离京之时,给赵匡胤上了一道书,自诉说:“皇弟光义,忠孝两全,外人说臣轻议皇弟,臣怎敢做这样的事呢?这是外人的离间之词。何况当初太后临终前的遗命,臣是耳闻目见,并作了记录,怎能有二心呢?知臣莫若君,请陛下明察。”
这里,赵普首次提到了太后遗命,即金匮之盟,他似乎是要表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有明说。看来,赵普的罢相,似乎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赵普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为相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做事非常执著。有一次,他认为某人适合一个职位,向赵匡胤举荐这个人,赵匡胤不同意;第二天,再举荐,赵匡胤还是不同意;第三天,继续举荐。赵匡胤发怒了,将他的奏折扯破,甩在地下。赵普神色自若,从地下将扯破了的奏折拾起来,带回去,用糨糊粘好,第四天仍然将粘贴好的奏折呈给赵匡胤。赵匡胤终于同意了,后来考察,此人果然称职。
还有一次,有名官员立了功,应当升迁官职。但是,赵匡胤很不喜欢这个人,就将这个人晋职的事
了下来。赵普多次奏请,应该给此人升职。赵匡胤非常恼火,不高兴地说:“朕不喜欢这个人,就是不给他升职,你能怎么样?”
赵普并没有被赵匡胤的气势吓倒,仍然是据理力争,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惩办谁,奖赏谁,是要看这个人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立了什么功,陛下怎么能以个人的好恶、任一己之喜怒而治理国家?
这话说得不中听,但赵匡胤又无以辩驳,于是起身就走。赵普跟在赵匡胤的后面,不肯离去,赵匡胤进宫,赵普站在宫门口,一站就是几个时辰,赵匡胤无奈,只好同意了赵普的请求,提升了立功者的官职。
这表明,赵普不曲意逢
皇帝赵匡胤,在效忠皇帝,还是效忠大宋朝廷上,他选择了后者,这恐怕触动了皇权与相权之争。赵匡胤是位明君,他容忍了赵普。
在经济问题上,赵普受贿,且还庇护部下,这就触犯了法律。
赵匡胤想到这里,暗叹道,这样一个人才,怎么就经不住金钱的
惑呢?这样处理他,是对还是错?想了半天,理不出一个头绪,还是放下了,命掌管档案的内侍把赵普的上表藏在金匮之内。
赵普罢相后,卢多逊提升为参知政事,当上了副宰相,在这一场官场角力中,卢多逊暂时占了上风,成了胜利者。
卢多逊的父亲曾担任过少尹之职,有丰富的官场经验,年纪大了,赋闲在家。他得知儿子在皇上面前告赵普的刁状,致使赵普罢相,叹惜地说:“赵普是开国元勋,小子无知,诋毁先辈,他
一定遭到报应。我得早死,免得看到现世报。”
卢多逊的父亲果然不久病逝。卢多逊为父丁忧,后又奉旨起复,照常上班,深得赵匡胤的信任。至于说报应不报应,那是以后的事。
N6z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