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纯粹者文集 下章
直入虚无之境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称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者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荒谬的事情。然而,这却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个问题。

 有人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有人说哲学是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最一般的学问,是宇宙,人生最一般规律的思考。有人说哲学是对人生的反思,有人干脆就用“人为什么关心…是什么”这样的一个句式来为哲学定义。

 “哲学是什么”好象从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没有定论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讨论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哲学就是一条普通的路,每天我们都走在上面,哲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须臾不可分”的学问。很多看似与哲学没有丝毫关系的东西内里却渗透着哲学原理。比如,林林总总的建筑,表面是钢筋混凝土,瓷砖马赛克,背后却是一种哲学。是对人和自然,人和人,有和无,虚和实,远和近等诸多关系的理解和安排。哲学是什么也并不是虚无的论题,它是可以把握的。只不过这种把握的方式与别的东西不一样。如果问电脑是什么,你告诉他电脑是一种智能化的计算器,然后再指给他看,这是主机,那是显示器,再深一点,告诉他CPU是什么,主板是什么,内存是什么,也就可以了,大多数人关心的是怎么用电脑的问题。但是,“电”何以成为“脑”或者说“脑”怎么变成了“电”电脑会不会取代人脑,电脑是提升了人的素质,还是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这些问题就成了哲学的问题。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总要先划定某种范围,对各种不同范围的认识,构成了各门不同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历史学…等等。哲学,将其研究范围定为“整个世界”也就是说,哲学是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的学问。哲学追求:整个世界的终极解。人类通过各种不同路径寻求世界的终极解,有将目标定为“心”;有将目标定为“物”;有将目标定为“意志”;有将目标定为“能”;有将目标定为“存在”;还有试图通过“神”来理解整个世界…路径选择的多样,使哲学是什么显得扑朔离起来,以至很多人都发出疑问:哲学究竟是什么?其实,哲学的目标是始终如一的,通过什么途径去达到目标,是人们的选择问题,并不能改变其终极目的。如有谁认为哲学的目标不是世界的终极解,只能说明其就不懂哲学。从另一角度说,任何非哲学学科,其研究对象都小于世界,由于有其它学科参照,因而能被清晰明确指明,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或者说是“所有所有的一切”由于对象大到了无限,没有了可以用来界定其范围的参照物,反倒“显得”模糊不清了,这也是对哲学是什么感到困惑的源。

 哲学是是什么?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philosophia”是“爱智慧”的意思,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皋陶谟》记载大禹说过的话:“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后人解释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知”这个字从“矢”像箭那样又快又准地了解和判断出一个事物、一个现象,就是“知”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知道得准,知道得多的人。

 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惊讶。也许很难把树上掉下的苹果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联系在一起,但他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示,只有保持惊讶,好奇,感的鲜活的心态,才能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对其加以研究。伯拉图说:“惊讶,这尤其哲学的一种气质,除了惊讶,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的起点。”可见,哲学起源于一种情绪。如果你对周围的一切都漠然无动,视无睹,毫无兴趣,又怎么会有新奇的发现呢?同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对哲学的理性探索,都来自于自然万物的惊异。”只有时刻保持一颗高度感的心,才能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哲学活动才能开始。

 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人思想的存在。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稻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能思想的稻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用武器才能消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置之于死地。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比置他于死地的东西更尊贵,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以及宇宙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却一无所知,而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考。”

 自然面前,人确实是很渺小的,而有了思想的帮助,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以后,人却有了改造伟大自然的能力。在这后一种意义上,人比自然更伟大。思想把人变的伟大,就连宇宙也囊括其中。人有了思想,就有了改造世界的要求。有了要求,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和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活动,哲学的活动也就此拉开序幕。

 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自我认识。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是一直被哲学家们所普遍认同的,虽有派之争,但这个目标从来就没有动摇过。赫拉克里特率先在古希腊的哲学史提出了“寻找自我”的宣言,他确信,不谈人自身的奥秘,就无从察宇宙的奥秘。“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哲学的第一要义。他真正的哲学前提便是对“自我”的至高无上的思想地位的确认。其主题就是“研究自我”“我”是一种精神,一个理性的存在。而我国的哲学,可以说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以“人本”为中心的道路。对“人本”的思考贯穿于哲学史的主线。孔子最关心的就是人,其核心思想就是“仁”他认为“仁”是“为仁有己,而有乎人哉?”肯定了人是享受自由的存在。《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最大。”可见,老子的思想也是以探及人为主体的哲学。可以说,整个哲学的存在就是为了人的存在和更好的存在。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和本是同一个意思,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实际上,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当然,还有“种子”的问题,但是“种子”本身也有一个它的根本和要害是什么的问题。)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里面都有哲学问题,所以才有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等分支学科。任何学科的革命都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发生的。哲学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与“小聪明”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它是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的智慧,所以它是“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和“最高的支撑点”

 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很重要的事。也是被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所普遍接受的一点,可以说,所有的哲学都是由哲学史连缀而成的。学习哲学就是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对话”我们与哲学家们之间的思想对话并不是“单向”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类似现代解释学中所说的“视界融。”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纯粹的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黄鲸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由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的“视界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哲学是什么?这实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无法给予它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给予它具体而形象的描述。哲学并不是虚无的,而是可以把握的。可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应当是人类永恒探索的一个问题,或者可以说,哲学就存在于“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之中。 N6zWw.coM
上章 纯粹者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