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慈禧全传 下章
第七六章
  如果说荣禄如甲午以前的李鸿章,掌握了精锐所萃的北洋兵权,那么载漪就象当年的醇王,保有指挥军的全权。他的“武胜新队”改了名字,叫做“虎神营”猛虎扑羊,而羊洋同音,等于挂起了“扶清灭洋”的幌子。

 荣禄的部队也换了番号,总名“武胜军”仿照明朝都督府的制度,设前后中左右五军:前军聂士成、后军董福祥、左军宋庆——“霆军”鲍超手下的大将、右军袁世凯。另外召募一万,人为中军,由荣禄亲自兼领。

 既为军机,又握兵权,荣禄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权臣。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感受到威胁,她自有驾驭荣禄的手段,更有荣禄绝不会不忠的自信。

 尽管如此,荣禄仍有烦恼,因为妒忌他的人太多,而以刚毅为尤甚。他自觉谋国的才具、济危的功劳,都在荣禄之上,而偏偏官位、权力与所受的宠信,处处屈居人下。因此,常常针对着荣禄的一切发牢。荣禄是极深沉的人,心里不免生气,而表面上总是犯而不校。不过,日子久了,也有无法容忍的时候。

 一天,军机会食,刚毅想心事想得忘形了,蓦地里拍着桌子说:“嗳!我那一天才得出头?”

 突如其来的这个动作,这句话,使得他的同僚都一惊,荣禄便问:“子良!你要怎么出头?”

 “你在我上面,我怎么出得了头?”

 刚毅的意思是,四位大学士李鸿章、昆冈、徐桐都在古稀以外,出缺是三两年间的事。自己这个协办大学士“扶正”固在意中,只是荣禄与自己的年纪差不多,循次渐进,前面三位大学士一死,荣禄顺理成章地正了揆席,而自己要想当首揆,就不知道是那年的事了?

 荣禄琢磨出他的言外之意,觉得其人居心可鄙,加以有了三分酒意,便笑一笑答道:“那也容易!等李、昆、徐三位寿终之后,你索拿把刀来,把我也杀掉,不就当上了文华殿大学士?”

 这个钉子碰得刚毅脸上青一阵、红一阵,既窘且恼。只是荣禄面带笑容,仿佛在开玩笑,认不得真,而且畏惧荣禄也不敢发作,只得干笑一阵,聊掩窘态。

 事后越想越恼,这口气怎么也忍不下去。于是刚毅便在公事上找机会跟荣禄为难,每天入对时,只要荣禄所奏有一点点漏,他便抓住了张大其词地反对攻击。这样个把月下来,荣禄深以为苦,亦深以为恨,与门下谋士秘密商议,想了条一石二鸟的妙计。

 原来慈禧太后三度听政,尽革新法,觉得能破亦须能立,所以三令五申,严限各省督抚认真整顿政务,尤其着重在练兵、筹饷、保甲、团练、积谷五事,认为足兵足食,地方安靖,始可与洋人大作一番周旋,一雪咸丰末年以来的积。可是封疆大吏,特别是素称富饶的省分的总督,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两广谭钟麟,资高望重,深蒂固,对朝命不免漠视。荣禄知道,毛病出在军机大臣的资望太浅,非立威不足以扭转颓势,但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所谓“立威”谈何容易?

 这一石二鸟的妙计,就是让刚毅出头,刀去割那条掉不转的大尾巴。当然,他在独对时,决不会透借刀杀刚毅的本意,只盛赞刚毅人如其名,刚强有毅力,能够破除情面,彻底清除各省的积弊。慈禧太后深以为然,随即指示,先发一道“寄信上谕”指责各省对饬办各事“未能确收实效”特再申谕“速即认真举办”倘有“不肖州县,玩视民瘼,违,该督抚即当严行参劾,从重治罪。”过了两天,又发一道“明发上谕”命刚毅“前往江南一带,查办事件”

 所谓“查办事件”通常是指查办参劾案件。而特派军机大臣出京查办,则被参的可知必是督抚,因而便有种种流言,揣测两江总督刘坤一遇到麻烦了。

 其实刚毅是去查办朝廷饬各省举行的五事。荣禄借慈禧太后的口告诉刚毅:厘金更要切实整顿。江南厘金的积弊甚深,若得刚毅雷厉风行地梳理一番,武卫军的饷项便有了着落。而刚毅本人,必然大为招怨,有对他不满的言词,传到京里,那时就可以相机利用了。能去则去,不能去就找个总督的缺,将他留在外面,岂不从此耳清净?

 这公私两得的一计,刚毅亦约略可以猜想得到。不过,他有他的打算。从来钦差大臣往往专主一事,或者查案,或者整军,或者如李鸿章这半年来的钦命差使,治理山东一带的河道。象这样国家五大要政,尽在查办的范围之中,并无先例。他自觉他的这个钦差,是特等钦差,江南此行,所有督抚都要仰望颜色,这个官瘾可过得足了。

 当然,他对他的差使是有自信的。能够平白找出几百万两银子来,慈禧太后会刮目相看。那时找个机会,教荣禄带着他的武卫五军,回任直隶,去看守京师的大门,一任外官,岂可再兼枢臣?那时军机处就是自己的天下了。

 因为各有妙算,所以相顾欣然。刚毅到了江宁,果然震动了地方。四个月的工夫,参倒了不少官儿,少不得也作威作福,搞得百姓怨声载道。这样到了七月底,诸事都可告一段落,回京复命。刚到‮海上‬,奉到一道电旨:“广东地大物博,叠经臣工陈奏,各项积弊较江南为尤甚。如能认真整顿,必可剔除中,筹出巨款。刚毅曾任广东巡抚,熟悉地方情形;着即督同随派司员,克启程前往该省,会同督抚将一切出入款项,悉心厘剔,应如何妥定章程,以裕库款之处?随时奏明‮理办‬。”

 刚毅心知道这是荣禄不愿他回京所出的花样,不过,他也不在乎。坐海轮到了广州,亦如在江宁的模样,深居简出。而查询的公文,一道接一道送到总督、巡抚两衙门。两广总督谭钟麟,是翁同龢的同年,久任封疆,行辈甚尊,看不惯刚毅那种目空一切的派头。而且高龄七十有八,难胜繁剧,早就奏请放归田里,此时决定重申前请,辞意甚坚,所以慈禧太后决定准他辞官。

 这本来是荣禄将刚毅留在外省的好机会,只是慈禧太后认为两广的涉外事务很多,需要深通洋务而勋名素著的重臣去坐镇。于是,李鸿章被内定为谭钟麟的继任人选。

 朝旨未下,已有所闻,李鸿章决定去看荣禄,打算探一探口气,如果不能象在直隶总督任内,遇事可以作一半主,他还不愿作此南天之行。

 一见之下,李鸿章不觉惊讶“仲华,”他说“你的气很不好!何忧之深也?”

 荣禄叹口气说:“中堂真是福气人,‘啖荔枝三百颗’,跳出是非圈了!我受恩最重,上头对我的责备亦最严。这几天,真正叫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李鸿章瞿然动容“何出此言?”他问“仲华,你可以跟我谈谈吗?”

 “当然!我亦正想去看中堂,倘或计无所出,说不得也要拿中堂拉出来,一起力争。”说到这里,荣禄起身,亲手去关上房门,然后隔着炕几,向李鸿章低声说道:“非常之变,迫在眉睫!”

 原来废立快成为事实了!本是迁延不决的局面,自从刚毅在十月初从广州回京,情势急转直下,因为徐桐与崇绮虽极力鼓吹废立,但大政出自军机,仅有为徐、崇两人说服了的启秀一个人起劲,自是孤掌难鸣。及至刚毅回京,与启秀联成一气,加以逐去廖寿恒,保荐刑部尚书赵舒翘入值军机,于是,除了早就退出军机的钱应溥,毫无主张的礼王世铎以外,剩下的四个人,三对一,变成荣禄孤掌难鸣了!

 可是,这个非常的举动,慈禧太后拿定主意,非荣禄亦赞成不能办!因此,他便成了众矢之的。刚毅、启秀、赵舒翘每天拿话挤他,要他松口,以一敌三,几有无法招架之势。而慈禧太后单独召见时,谈及此事,口风亦一次比一次紧,先是劝导,继而期望,最近则颇有责备的话。看起来再拂“慈圣”之意,怕会惹起盛怒,几十年辛苦培养的“帘眷”毁于一旦。政柄兵权,一齐被夺,纵不致为翁同龢、张荫桓之续,而闲废恐不能免!

 “我是尽力想法子在搪。前一阵子刘岘庄的一个电报,让我松了一口气…。”

 为了搪,荣禄曾建议密电重要疆臣,询问废立的意见。刘坤一的回电,表示反对,说是“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这两句话极有力量,将慈禧太后的兴头很挡了一挡。

 “可是今天十一月二十五了!慈圣的意思,非在年内办妥这件大事不可!快要图穷而匕首见的时候。中堂,我怕力不从心了!”

 不等他说完,李鸿章凛然相答:“此何等事?岂可行之于列强环伺的今天?仲华,试问你有几个脑袋,敢尝试此事!上头如果一意孤行,危险万状,如果驻京使臣首先抗议,各省疆臣,亦可以仗义声讨!无端动天下之兵,仲华,秋责备贤者,你一定难逃史笔之诛。”说到这里,他自觉太激动了,息了一下,放缓了声音又说:“本朝处大事极有分寸,一时之惑,终须觉悟,‮子母‬天伦,岂无转圜之望?只是除了足下以外,更无人够资格调停。仲华,你受的慈恩最重,如今又是帘眷优隆,你如不言,别无人言。造膝之际,不妨将成败利钝的关系,委屈密陈,一定可以挽回大局!”

 荣禄原亦有这样的意思,只是不敢自信有此力量。如今让旁观者清的李鸿章为他痛切剖析,大受鼓舞,毅然决然地说:“是,是!我的宗旨定了。”

 “但盼宫闱静肃,朝局平稳,跟洋人打交道,话也好说些。”

 提到洋人,荣禄想起久藏在心的一件事。虽然洋文报纸对维新失败及废立诸事,多所讥评,究不知各国公使是何说法?早想托李鸿章打听一下。不过,打听的目的变过了,以前是想明了各国公使的态度,决定自己的最后态度,此刻他说:“为了搪上头,想请中堂探探各国公使的口气,我对上头好有话说。”

 李鸿章沉了一会答说:“此事我不便先开口问人家,这几天各国公使要替我饯行,如果提起来,我可以顺便问一问。

 否则,就无以报命了。”

 到了第三天,李鸿章有了答复。他写信给荣禄说:各国公使表示,若有废立之事,各国虽不能干预中国的内政,但在外上必将采取不承认新皇帝的政策。

 这样的机密大事,本不宜形诸笔墨,而李鸿章居然以书面答复,正表示他对他所说的话,完全负责。领会到这一点,荣禄的主意更坚定了。

 十一月二十八,大雪纷飞,徐桐与崇绮一大早冲寒冒雪,直趋宫门“递牌子”请见慈禧太后,为的是两人拟好了一道内外大臣联名吁请废立的奏稿,要请懿旨定夺。

 “稿子很好!”可是慈禧太后还是那句话:“你们得先跟荣禄商量好!”两人退回朝房密议,决定只传懿旨,不作商量。倘或荣禄不听,找个人出来参他,拿顶“违抗懿旨”的大帽子扣在他头上,看他受得了受不了?

 商议停当,随即出宫,坐轿直奔东厂胡同荣府。帖子一递进去,荣禄便知来意不善。但绝不能挡驾,且先请了进来再说。

 荣禄的起居豪奢是出了名的,那间会客的花厅极大,悬着双重门帘,烧起两个云白铜的大火盆,所以温暖如。徐桐和崇绮脚虽健,毕竟上了年纪,冷热相,顿觉喉头发,咳个不住,主人家的听差替他们又灌茶、又捶背,闹了好一会才得安静下来,跟荣禄寒暄。

 三五句闲白过后,徐桐向崇绮使个眼色,双双站起,崇绮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白折子“奉太后旨意,有个稿子让你看一看!”他一面说,一面将奏稿递了过去。

 荣禄不能不接,接过来一看案由,果不其然,是奏请废立,当时大叫一声:“哎呀!我这个肚子,到底不饶我啊!”说着,一手捧腹,一手就将折稿递还,等崇绮上当接回,荣禄又说:“昨儿晚上闹肚子。方才我正在茅房里,还没有完事,听说两公驾到,匆匆忙忙提了子就出来了。这会儿痛不可当,哟、哟、哟!这个倒霉的肚子!”

 话还未完,人已转身,伛偻着,一溜歪斜地往里走了去。崇绮叹口气说:“来得不巧!”

 “拉稀不是什么大毛病。”徐桐答说:“咱们且烤烤火,等一会儿。”

 这一等等了将近一个钟头,还不见荣禄复出。只是荣家款客甚厚,点心水果接连不断地送上来,盖碗茶换了一道又一道。因此,两老虽然满心不悦,却发不出脾气。

 “你家主人呢?”徐桐一遍一遍问荣家下人:“何以还不能出来?”

 “累中堂久等!”荣家下人哈着答说:“在等大夫来诊脉。”

 荣禄何尝有病?借故身,正与武卫军的一班幕僚如樊增祥等人在筹划对策。此事已密商了好久,始终没有善策,到这时却非定策不可了!反复衡量利害得失,总觉得无法面面俱到,唯有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力求保全大局。

 于是,装得神情委顿地,再度会客,一进门便拱拱手,连声“对不起!”然后一面在火盆旁边坐下来,一面说道:“刚才没有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啊?”

 “你请细看!”崇绮将奏稿递了给他“仲华,这是伊霍盛业,不世之功!”

 荣禄装作不懂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王的典故,一手接奏稿看,一手取铜管拨炭。将炭拨得愈加炽旺,火苗融融之后,很快地将奏稿捏成一团,投入火盆,口中还说了句:

 “我不敢看呐!”

 两老大惊失,想伸手抢救,已自不及,一蓬烈焰,烧断了载漪想做太上皇的白梦。

 徐桐气得‮子身‬发抖,颤巍巍站起来,手指着荣禄,厉声斥责:“这个稿子是太后看过的,奉懿旨命你阅看,你何敢如此!”

 “荫老,”荣禄平静地说:“我马上进宫。如果真的是太后的意思,我一个人认罪。”

 “好,好!”徐桐知道徒争无益,唯有赶紧去向端王告变,便说一声:“有帐慢慢算!”拉着崇绮,掉头就走。

 荣禄不敢丝毫耽搁,立即换了公服,坐车直投宁寿宫北面的贞顺门,请李莲英出来说话。

 “这么大的雪,你老还进宫!”李莲英问道:“什么事啊?”

 “还不就是你知道的那回事!莲英,烦你上去回一声,我有话非立刻跟老佛爷回奏不可!”

 “那就来吧!”

 李莲英领着荣禄,一直来到养心殿后的乐寿堂,做个手势让他在门外待命,自己便进西暖阁去见慈禧太后,将荣禄的话,据实陈奏。

 “他有什么事呢?”

 “荣中堂没有跟奴才说,奴才也不敢问。不过,这么大的雪,又是下午,特为进宫‘请起’,想来必是非老佛爷不能拿主意的大事。”

 慈禧太后想了想,点点头说:“我知道了,让他进来吧!”

 门外的荣禄,在这待旨的片刻,望着漫天的风雪,尽力想些凄凉悲惨之事,从祖父培思哈在平张格尔之役中殉难想起,接下来想咸丰初年,伯父天津总兵长瑞、父亲凉州总兵长寿,并从崇绮的父亲赛尚阿进兵广西平洪杨,在龙寮岭中伏,双双阵亡,一门孤寡,茕茕无依的苦况,以及早年在工部当司官,误触肃顺之怒,以致因赃罪被捕下狱,所遭受的种种非人生活。再一转念,记起珍妃就拘在景祺阁后,贞顺门旁,与宫女住所相邻的小屋中,每饮食从门槛底下递进去,污秽沾染,真个是尘羹土饭!象这样的天气,既无火炉,又不见得能够换一换窗纸,不知道冻成什么样子?绮年玉貌的天家内眷,受这样的苦楚,言之可惨!

 就这腹悲怆酿成盈眶热泪,一进门在冰凉的青砖地“冬冬”碰了两个响头,叫一声:“老佛爷!”随即就痛哭失声了!

 慈禧太后大惊,失去了平那种任何情况之下,说话都保持着威严从容的神态,张皇失措地嚷着:“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徐桐、崇绮到奴才那儿来过了。”荣禄哽咽着说“各国都帮皇上,就有那么的怪事,连分辩都分辩不清楚。果真要干这件事,老佛爷的官司输了!老佛爷辛苦几十年,多好的名誉,那一个不敬仰?如今冒这么大一个险,万万不值!倘或招来一场大祸,奴才死不足惜,痛心的是我的圣明皇太后!”说到这里,触动这几个月所受的软硬挤、冷嘲热讽、诸般委屈,假哭变成真泪,泉涌而出,号啕大哭。

 慈禧太后被镇慑住了!既慑于洋人态度之不测,亦慑于荣禄哭谏的声势,不自觉地用一种畏缩让步的声音说:“你别哭,你别哭!咱们好好商量。”

 “是!”荣禄慢慢收泪,但喉头搐,还无法说得出一整句的话。

 “莲英!”慈禧太后吩咐“给荣大人茶。”

 李莲英见此光景,料知必有此小小的恩典,早就预备好了。不但有茶,还有热手巾把子。荣禄磕了头谢过恩,拿手巾擦一擦眼泪,喝两口茶,缓过气来,方始将与樊增祥等人商定的计划,说了出来。

 “皇上‮子身‬不好,也没有几年了!”他说“宋朝的成例,不妨仿效,宋仁宗没有皇子,拿侄子抚养在宫里,后来接位就是英宗…”

 “啊,啊!”慈禧太后想起来了,《治平宝鉴》上就有这个故事“这倒也是一法。”

 “照奴才看,只有这个法子。如果立溥儁为阿哥,他今年十五岁,再费老佛爷十年辛苦的教导,那时候就什么都拿得起来了!”

 慈禧太后沉了好一会说:“这个办法使得!就有一层,本朝的家法,不立太子,话不好说。”

 “依奴才看,总比废立的话好说些!”

 这话近乎顶撞了,但慈禧太后并不在意,只问:“该怎么说才冠冕堂皇?”

 “当初立皇上的旨意,原说生有皇子,承继给同治爷,现在没有皇子,就得另外承继。这是名正言顺的事。”

 “就照这么说也可以。你找人拟个稿子来我看。”慈禧太后正一正颜色叮嘱:“这件事就咱们两个,你先别说出去。”

 “奴才不敢!”

 “你下去吧!”

 于是荣禄跪安退出。李莲英送他出贞顺门,两人骈肩并行,小声交谈。荣禄将与慈禧太后商定的办法,告诉了李莲英,同时托他在慈禧太后面前,相机进言,坚定成议,无论如何不能使这个计划发生变化。

 “你老放心!老佛爷答应了的事,不会改的。再说,老佛爷也真怕洋人干涉。如今这个办法很好,决不会变卦。”

 听得这话,荣禄越发心定。多以来的忧思愁烦,一旦烟消云散,怀大畅。回到府第,召集僚友,饮酒赏雪,大开笑口。

 而在东民巷的徐桐,却懊恼得‮夜一‬不能安枕。在荣禄那里受了气不算,回来又受洋人的气。这天是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九年十二月三十。各国使馆岁暮酬酢,排宴会,轮到比利时公使贾尔牒的晚宴,特为邀了‮国美‬海军乐队来演奏助兴。比国使馆紧挨着徐桐的住宅,洋鼓洋号,洋洋溢耳,徐桐想掩耳不闻不可得。直至‮夜午‬方得耳清静,但心中烦躁,依然不能入梦。到得四更时分,有些倦意上来,却以与崇绮前一天有约,要进宫去见太后,不能不挣扎着起

 递了“牌子”第一起就“叫”进了殿亦颇蒙慈禧太后礼遇,行过礼让徐桐与崇绮站着讲话,又命太监端茶给他们喝,说是可以挡寒。凡此恩典都足以壮徐桐之气,心里在想:那怕荣禄是太后面前第一号红人,今天也得碰一碰他!“雪是停了,反倒格外地冷!”慈禧太后问道:“你们俩要见我,什么事,说吧!”

 “奴才两个,昨儿奉了懿旨,到荣禄那里去了。”徐桐愤愤地说“谁知道荣禄先装肚子疼,不肯看奏稿,进去好半天才出来,真想不到的,又装傻卖呆,拿皇太后钦定的奏稿,扔在火盆里烧掉了!”

 “有这样的事?”慈禧太后大为诧异。

 “皇太后不信,问崇绮!”

 “是!”崇绮接口“如此巩固国本的大事,荣禄出以儿戏,奴才面劾荣禄大不敬!”

 慈禧太后并不重视他所说的“大不敬”那个很严重的罪名,只问:“怎样出以儿戏?”

 于是崇绮将当时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细说了一遍,慈禧太后想象荣禄玩这两个糟老头子于股掌之上的情形,差点笑了出来。

 忍住笑已经很不容易,若说慈禧太后会如徐桐和崇绮所希望的,对荣禄大发雷霆,自是势所不能之事。可是,为了‮慰抚‬老臣,她亦不得不有所解释与透

 “荣禄这么做法,是有点儿荒唐。不过,他的处境亦很难。洋人蛮不讲理,多管闲事,不能不敷衍着。这件事是一定要办的,或者变个法子就办通了。等商量定了,我会告诉你们,你们听我的信儿吧!”

 起了好大的劲,只落得这么几句话听!徐桐心知斗不过荣禄,心里十分不快。崇绮比较有自知之明,进宫之前,对于告荣禄的状,本未抱着多大的期望,他所关心的,只是溥儁能不能入承大统?此刻听慈禧太后的口风,大事仍旧要办,当然‮奋兴‬,所以连连应声:“是,是!”徐桐还想再问,所谓“变个法子”是怎么变法?莫非由皇帝颁罪己诏逊位?只是话还不曾出口,站在前面的崇绮已经“跪安”只能跟着行礼,相偕退出。

 第二天就是十二月初一,军机承旨,咨会内阁,颁了两道明发上谕。第一道是:“现在朕躬尚未痊愈,所有年内暨明年正月应行升殿及一切筵宴,均着停止。”第二道是:“近因朕躬尚未痊愈,所有坛庙大祀,均经遣员恭代。明年元旦应恭诣皇太后前朝贺,荷蒙圣慈,以天气严寒,曲加体恤,自应仰体慈怀,明年正月初一,朕恭诣宁寿宫,在皇太后前行礼。王公百宫,均着于皇极门外行礼。至一切筵宴,业已降旨停止。是,朕仍御乾清宫受贺。”

 第一道上谕不足为奇,第二道上谕却惹得人人议论,都说其中大有文章。但谁也看不透!不赞成废立的,自感欣慰,指出最后一句:“是朕仍御乾清宫受贺”是明告臣民,皇帝仍旧是皇帝,身分并无变化。赞成废立的,却另有一种说法:皇帝只朝宁寿宫,是以子拜母,不得在皇极门外率领王公百官行礼,就表示他己失却统御群臣的资格。至于最后这句话,就眼前来说,既未废立,不得不然。一旦废立成为事实,取消这句话,不过多颁一道上谕而已。

 尽管议论纷纷,而且很有人在钻头觅,想探听到一个确实消息,以便趋炎附势,无奈连军机大臣都不明究竟。大家猜想,宫内一个李莲英,宫外一个荣禄,一定知道“宝盒子”里是一张什么牌。可是,谁也别想从他们口中套出一言半语来。

 其中最焦急的自然是载漪。不过急也只能急在心里,表面上不敢跟人谈这件大事,怕的是不但招人笑话,而且热中过分,传到天威不测的慈禧太后耳中,会把一只可能已煮的鸭子给弄得飞掉。

 这样到了家家送灶的那天,忽然传宣一道懿旨:“着传恭亲王溥伟、贝勒载濂、载滢、载澜、大学士、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南书房、上书房、部院满汉尚书等,于明伺候。”

 这就很明显了!近支亲贵,独独不传端郡王载漪,当然是特意让他回避,以便立溥儁继位。

 于是平时就很热闹的端王府,益发其门庭如市,不过贺客见了载漪,只能说一声:“大喜、大喜!”却无法明言,喜从何来?也有些工于应酬的官儿,竟向载漪“递如意”这是满洲贵族中,有特大的喜事,申致敬贺的一种仪式。贺客心照不宣,载漪受之不疑,俨然太上皇帝了。

 到得傍晚,才有确实消息,是李莲英来通知的:溥儁立为“大阿哥”皇子称“阿哥”“大阿哥”便是皇长子之意。

 原来不是废立而是建储。李莲英又解释事先秘而不宣的缘故:清朝的家法,不立太子,如果事先宣布,必有言官根据成宪,表示反对。纵或反对不掉,一桩喜事搞出枝节来,不免煞风景。因此慈禧太后决定,临事颁诏,生米煮成饭,言官就无奈其何了!

 话是如此说“大阿哥”到底不是皇帝。夜长梦多,将来是何结果,实在难说。因此,内心的失望忧郁,非言可喻,想来想去,洋人可恶,挡住了他这场大富贵,可真是势不两立的深仇大恨了!

 慈禧太后黎明升殿,皇帝及王公百官,早就在“伺候”了。

 宝座不象平时后帝同御,东西并坐。只设一座,皇帝是站在慈禧太后身旁。御案前面跪的是溥儁,他身后方是王公百官,照例,由庆亲王奕劻领头。

 “诏书呢?”慈禧太后问皇帝。

 皇帝一无表情地从身上摸出一张黄纸来“庆亲王,”他说:“你来念!”

 于是奕劻跪接了上谕,起身宣读:“朕冲龄入承大统,仰承皇太后垂帘训政,殷勤教诲,巨细无遗,迨亲政后,正际时艰,亟思振奋图治,敬报慈恩:即以仰副穆宗毅皇帝付托之重。乃自上年以来,气体违和,庶政殷繁,时虞丛脞。惟念宗社至重,前已吁恳皇太后训政,一年有余,朕躬总未康复,郊坛宗庙诸大祀,不克亲行。值兹时事艰难,仰见深宫宵旰忧劳,不遑暇逸,抚躬循省,寝食难安。敬溯祖宗缔造之艰难,深恐勿克负荷。且入继之初,曾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统系所关,至为重大;忧思及此,无地自容,诸病何能望愈?用再叩恳圣慈,就近于宗室中慎简贤良,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为将来大统之畀。再四恳求,始蒙俯允,以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继承穆宗毅皇帝为子。钦承懿旨,欣幸莫名,谨仰遵慈训,封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将此通谕知之。”

 等奕劻念完,皇帝已取下头上所戴的红绒结顶貂帽,亲手戴在溥儁头上。

 于是嘴撅得老高的大阿哥溥儁,向皇帝一跪三叩首谢恩,接着又向慈禧太后也行了同样的大礼。

 显然的,慈禧太后因为做了祖母而大为高兴,满脸慈祥,笑容不断,带着那种象任何人家老对孙儿逗笑取乐的畅神情说:“怎么不先谢我?”

 见她是如此欣悦,庆王便带头贺喜:“皇太后无孙有孙,毅皇帝无子有子了,大统有归,皇上了掉多年来的一桩心事。

 奴才等叩贺大喜!”

 说完碰头,大家亦都跟着他行了礼。慈禧太后笑道:“这是家事,可也是国事。大家同喜!明天你们给皇帝递如意!”

 听得这话,侧立在旁的皇帝,摇摇晃晃地一转身,斜着朝上哈,是俯首听命的样子。那转身的动作,与弯的姿态,就仿佛“大劈棺”那出戏中的“二百五”

 “大阿哥的书房,可是顶要紧的一件事。”慈禧太后的脸色变得很严肃了“当初选师傅是选错了!到底讲道学的靠得住些。崇绮现在没有什么紧要差使,看他精神也很好,派他给大阿哥上书。”

 崇绮不在召见的班次之列,便由军机领班的礼王答说:

 “是!奴才一下去就传旨给崇绮!”

 “书房得有人照料。”慈禧太后说:“派徐桐去!”

 “是!”徐桐响亮地应声“奴才年力衰迈,不过不敢辞这个差使。大阿哥的书房,奴才请旨,不妨开弘德殿,这是穆宗毅皇帝当年典学之地,正好子承父业。”

 “可以。西苑就在南殿好了。”慈禧太后又说“你也不必每天到书房,想到了就进来看一看。顶要紧的是清静,决不许不相干的人进进出出。不拘是谁,不该到书房的,胡闯了进来,你指名严参,我一定重办。”

 “是!”慈禧太后略停一下,看一看皇帝说:“明年是皇帝三十岁整生日,应该热闹热闹。礼部查一查成例看,该怎么办!”

 礼部尚书是启秀。他的学问不怎么样,朝章典故却很。在记忆中就没有一位皇帝行过“三旬寿辰”的庆典。当时便想以军机大臣的身分发言。在他身旁的赵舒翘,扯一扯他的衣服,启秀便不作声了。

 看看无话,庆王领头跪安。等退出殿外,王公大臣,立即分成几堆,一堆是载濂、载澜,他们是向着载漪的,自然起劲,商量着要到端王府怎么去“贺一贺、乐一乐”;一堆全是汉人,六部尚书与南书房、上书房的翰林等等,对于立储一事,认为是满洲人的家务,与己无干,不必多管;另一堆是军机大臣及庆王、徐桐这班参与大计的人,一起回到军机处,还有许多大事要商量。

 “皇太后今天这个举动,我不佩服!”刚毅一进军机直庐就大声发话“事情做得不干脆,将来免不了有麻烦!”

 “是啊!”赵舒翘附和着说“看今天的情形,皇太后若能当机立断,大事亦就定矣!”

 “哼,”荣禄冷笑道:“两公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平常人家办这样的事,也得一次一次请至亲好友来商量,象今天这样,能够平平安安过去,就算祖宗有灵!”

 “怎么?”刚毅张大了眼睛,还要再说什么,不料荣禄比他说得快。

 “子良!你别说了。皇太后的见识,总不能不如你吧?”

 这是一张无大不大的膏药,一下子将刚毅的嘴封得严严地,不过气来。于是庆王便抓住这个空隙发话了。

 “你们看,明天的报上,又不知会登些什么?事不宜迟,咱们得赶紧跟各国公使去照会。”他问荣禄“仲华,你看就在这里拟稿子呢,还是回衙门后再说?”

 他所说的“衙门”是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荣禄讨厌刚毅,在这里拟照会,怕他会胡乱参预,便即答说:“还是回衙门!王爷先请,我随后就到。”

 荣禄要留在军机处,是因为刚毅和赵舒翘在拟旨时,可能会动手脚,将废立的意思隐藏立储之中,所以要监视在那里。

 等“达拉密”写了上谕来,荣禄一看,共是五道,除立储、递如意、开弘德殿以外,另外有两道:一道是明年正月初一,大高殿、奉先殿行礼,着大阿哥恭代。一道是皇帝明年三旬寿辰,应如何举行庆典,着各该衙门,查例具奏。

 “这一道,”荣禄指着大阿哥恭代行礼的稿子说“皇太后没有代啊!”“礼当如此!”启秀答说:“备好了回头请旨。”

 这也未尝不可。“这一道,”荣禄手指另一个稿子“我看不必亟亟!”

 “为皇上做生日,是皇太后当面代,为什么不述旨?”刚毅振振有词地问。

 “这会引起很多猜疑。从来就没有皇上三旬寿辰的庆典。拿康熙爷来说好了,八岁即位,康熙二十二年可有庆典?”他看着启秀问:“颖之,你是礼部堂官,掌故又。你说!”

 “照成例,都是五旬寿辰…。”

 “可不是!”荣禄抢着说道:“我看还得请旨,这不是什么要紧的事,一天都搁不得。”

 “好吧!咱们请旨。”刚毅无可奈何地答说。

 请旨的结果,暂时了下来。其余的四道上谕,立即内阁明发。同时通知‮海上‬电报局,转电各省督抚。

 ‮海上‬电报局的总办叫经元善,接到电报,大惊失,立刻带着译出来的电文去看盛宣怀,请示处置办法。

 盛宣怀的官衔是大理寺少卿,差使是“督办电报轮船两商局”恰为经元善的顶头上司。当时看完电文,心中亦不以朝廷此举为然,但既为上谕,当然遵办,便即说道:“这事耽搁不得,先发两江、湖广,其余通报各省,一律转知。”

 “原电照转,自不在话下。”经元善面色凝重地说:“名为立嗣,实为废立,只怕马上还有皇上退位的上谕。果然不幸而有此,各国一定调兵干预,以积弱之国,而当数国雄兵,危亡立见。元善的意思,想联络‮海上‬绅商各界,联名致电总署,请为代奏谏阻。不知道杏公的意思如何?”

 盛宣怀听得这话,大吃一惊。不过他深知‮海上‬的民气,反对慈禧太后及旧的,大有人在。而且自己以洋务起家,天生就站在新这一边,如果表示反对,无异自居于旧之列,有失立场。而最要紧的是,李鸿章与刘坤一都不主张废立,倘或违逆了这两人的意思“督办两局”的差使,立即不保。因此,决不能阻挠经元善。

 然而他亦不敢公然赞成,否则,经元善进一步请他领衔发电,可就无以推辞了。这样声不动的想了一遍,决定学一学王文韶,装聋作哑。

 “莲珊,”他从容自如地叫着经元善的别号说“转眼就是三十了,应该要发的,贺年的电报,请你检点一下,不要漏了那一处。”

 经元善一愣,细想一想方始会意,这是默许的表示。于是不再多说,辞回局里,立刻拟了一个电报,去找他的好朋友汪康年商量。

 汪康年字穰卿,先世是徽州人。乾隆年间迁居杭州,经营盐、典两业而成首富。汪氏与海宁查氏一样,亦商亦官,子弟风雅,好藏书,四世聚积,名声虽不及“宁波范氏天一阁”但提起杭州“汪氏振绮堂藏书”士林中亦无不知名。

 汪氏后辈中最有名的是汪远孙,字小米,官不过内阁中书,而归田的尚待督抚,无不礼重,振绮堂藏书亦至汪小米而极盛,所居之地在东城,就称为“小米巷”他的侄子,亦是名闻天下的人物,二十年前与无锡薛福辰会治慈禧太后的沉疴而大蒙宠遇。

 汪康年就是汪小米的胞侄。光绪十八年壬辰科的进士,亦是翁同龢的得意门生之一,光绪二十二年在‮海上‬创设《时务报》,鼓吹变法维新。《时务报》是旬刊,专以议论为主,为了报导时政,上年春天又创办《时报报》,不久改名为《中外报》,销路极畅。有此为民喉舌的利器在手里,经元善的提议,便很容易地起了波澜壮阔的声势,由于汪康年的支持,第二天到‮海上‬电报局自愿列名电请总署代奏的士绅名,计有一千二百余人之多。

 电报到京,总理衙门的章京不敢怠慢,立即先将正文送到庆子府,只见电文是:“总署王爷中堂大人钧鉴:昨卑局奉到二十四电旨,沪上人心沸腾,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求王爷中堂大人,公忠体国,奏请圣上力疾临御,勿求退位之思,上以慰太后之忧勤,下以弭中外之反侧,宗社幸甚,天下幸甚。卑局经元善暨寓沪各省绅商士民一千二百三十一人合词电奏。”

 这使得庆王大感意外,他原以为可能有不怕死的言官,会步吴可读的后尘,上折奏谏,不想小小一个并无言责的候补知府,会有此举动!他心里在想,这经元善的脑袋或许不会丢,纱帽是丢定了。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却真不小。应不应代奏,庆王一时拿不定主意,姑且将电文抄录一份,先派专差送了给荣禄再作道理。

 不久,荣禄亲自登门,同时,一千二百三十一人的名单亦已译完送到。列名的人,有汪康年同榜,现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名重一时的章炳麟等等。此外,所谓“海内四公子”倒也有一半在里头:丁昌的儿子丁惠康与吴长庆的儿子吴彦复。

 “仲华,你看怎么办?快过年了,莫非还惹皇太后生一场闲气?”

 “生气是免不了的,可不是闲气!”荣禄指着电文说:“凭‘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这一句,就不能不代奏。”

 “‘探闻’之说,不一定靠得住。”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好!这么说,就准定代奏。可是,咱们得有话啊?”

 “当然。”荣禄沉了一会说“这件事当然不宜宣扬,也不便批复。不过光是留中也不行,那些人还会闹。现在得想个法子,让他们、让洋人知道,皇上还是照旧当皇上。人心一定,自然就没有什么可以闹的!”

 “说得是!我倒想到一个题目,皇上明年三旬寿辰,本来不宜举动,现在倒似乎以有所举动为宜了。”

 “题目是好题目,文章很难做。轻了,不足以发生作用,重了,太后未必乐意,端王也会跟咱们结怨家。这得好好商量。”

 于是置酒消寒,秘密斟酌停当,第二天一早上朝,荣禄特意不到军机处,也不邀其他总理大臣,由庆王递牌子,抢头一起见着了慈禧太后。

 两宫同御,平时不大容易说话,而这天的话却正要当着后帝在一起的时候说。庆王将电文抄件呈上御案以后,不等慈禧太后开口,抢先说道:“‮海上‬的绅商士民,全是误会。宫中上慈下孝,立大阿哥的本意,在上谕中亦已经说得很明白。南边路远,难免有些道听途说的传闻,不过这个电报的本意是怕洋人调兵干预,并没有其他情节。奴才两个觉得不理他们最好。”

 “不理,”慈禧太后问道:“不闹得更厉害了吗?”

 “只要皇上照常侍奉皇太后视朝,大家知道误听了谣言,当然不会再闹。要再闹,就是别有用心,莫非朝廷真的拿他们没奈何了?”

 这话说得很中肯,慈禧太后对民气的“沸腾”不足为虑,可是“洋人呢?”她问:“不说要调兵来吗?”

 听得这一说,庆王和荣禄都格外加了几分小心。他们俩昨天反复推敲的结果,便是决定引慈禧太后发此一问,然后抓住这个题目,一步一步去发挥。

 “他们也不过听闻而已。道听途说,也信不了那么多!”

 庆王越是不在乎,慈禧太后越关心,因为过去几次外患,都因为起初掉以轻心,方始酿成巨祸“‘微风起于蘋末’,”她说了一句成语作引子,接下来用告诫的语气说:“若说洋人从他们国内调兵来,那是胡说,包里归堆才两三天的工夫,要调兵也没有那么快,那班人更不能那么快就有消息。也许是南边的洋兵往北调,这可是万万不能大意的事!”

 “这…,”庆王答说:“得问荣禄,奴才对军务不在行,不敢妄奏。”

 “那么,荣禄你看呢?”

 “奴才正留意着呢!”荣禄答说:“‮海上‬倒是有几条外国兵船往北开。不过,游弋练,也是常有的事。奴才只看它船多不多,是不是几国合齐了来?如果不是,就不要紧!”

 “到底是不是呢?先不弄清楚,等看明白情势不妙,那时再想办法可就晚了。”

 “是!”荣禄故意沉了一下“不过,回老佛爷的话,预先想法子也很难。洋人拿立大阿哥就是皇上要退位作借口,咱们又不能给人画把刀,说皇上一定不会退位。若是有个法子,让洋人知道,深宫上慈下孝,谁也挑拨离间不了,也许倒死了心了。可是,这也不能明说,一落痕迹,反为不妙!”

 “不落痕迹呢?可有什么法子?”

 “是!”在这荣禄有意沉默之际,庆王突然开口:“奴才倒有个法子!皇太后慈恩,那天代,皇上明年三旬万寿,应举庆典。听说军机处怕事无前例,容易引起误会,奏请暂缓颁旨。如今正不妨仍旧颁懿旨,想来皇上孝顺,一定谦辞。这么一道懿旨,一道上谕,先后明发,不就看出来上慈下孝了吗?”

 “是吗?”慈禧不以为然“这么做法,一望而知想遮人耳目。”

 “那,那就真个举行庆典。”

 “不!”一直不曾开口的皇帝,似乎忍不住了“皇太后有这个恩典,我也不敢当,不必举行一切典礼,连升殿的礼仪也可以免。”

 “典礼可免,开恩科似不宜免。”荣禄急转直下地说:“奴才斗胆请旨,明年皇上三旬万寿,特开庆榜。庆典虽不举行,‘花衣’仍旧要穿。”

 对于荣禄所提出来的这个结论,慈禧太后入耳便知道其中的作用。皇帝的整生日,如果要举行庆典,当然就少不了开恩科,尤其此时而行此举,名为“嘉惠士林”实在是收买民心,安抚清议的上策。

 不过,新君登基,照例亦须加开恩科。如果皇帝三旬寿辰,其他庆典皆废,独开庆榜,亦容易为人误会,是一种明为祝嘏,暗实贺新的移花接木手法。若有一道庆寿穿花衣的上谕,便可消除了这一层可能会发生的误会。

 所谓“花衣”是蟒袍补服,国有大庆,前三后四穿七大蟒袍,名为“花衣期”在此期内,照例不准奏报凶闻,如大员病故、请旨正法之类。慈禧太后心想,这一庆贺的举动,惠而不费,而有此一诏,至少可以让天下臣民知道,在明年六月二十六皇帝生日之前,决不会被废。这一来起码有半年的耳清静,到下半年看情形再说,是可进可退很稳当的做法。因而欣然同意,决定在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代军机照办。

 二十八那天,是钦奉懿旨:“皇帝三旬万寿,应行典礼,着各该衙门查例具奏。”到了二十九那天,皇帝亲口指示:“明年三旬寿辰,一切典礼都不必举行。”当然也就不必查例了。刚毅心想,话是两个人说,意思是慈禧太后一个人的,既有前一天的懿旨,何以又假皇帝之口,出尔反尔?正在琢磨之时,慈禧太后开口了。

 “皇帝明年三十岁整生日,不愿铺张。不过恩科仍旧要开。庚子本来有正科乡试,改到后年举行。辛丑正科会试,改到壬寅年举行。”

 “是!”领枢的礼王世铎答应着。

 “还有!皇帝明年生日前后,仍旧穿花衣七天。”

 “是!”“还有,各省督抚、将军,明年不准奏请进京祝寿。”慈禧太后又说:“这四道旨意,都算是皇帝的上谕。”

 等退了下来,刚毅将倚为心腹的赵舒翘邀到僻处,悄悄说道:“事情好奇怪啊!太后一桩一桩代,连正科改恩科、恩科往后推,都想得周周全全,这是有成竹啊!谁给出的主意呢?”

 “是的,必是先有人替太后筹划妥当了。我还听说,‮海上‬电报局总办有个电报给庆王,请为代奏,皇上千万不可退位。

 此事千真万确!”

 “那,怎么不拿电报出来大家看呢?你去问,”刚毅推一推赵舒翘“你兼着总署的差使,这样的大事,老庆怎么可以不告诉同官?”

 “好!我去请教庆王。”

 一去扑个空,庆王到端王府商量紧要公事去了。

 这天端王宴客。陪客都比主客煊赫,而且早都到了,在书房中闲聊。话题集中在主客——卸任山东巡抚毓贤与他在山东的作为上面。

 毓贤字佐臣,是个汉军旗人,籍隶内务府正黄旗。监生出身,捐了个知府到山东候补,署理过曹州府。曹州民风强悍,一向多盗,而毓贤即以“会捉强盗”出名。府衙照墙下十二架“站笼”几乎没有空的时候。可是曹州百姓知道,在站笼中奄奄一息的“强盗”十之八九是安分良民。无奈上宪都以为毓贤是清官,也是能员,象这样的官儿,平时总不免狠些。所以尽管怨声载道,而毓贤却是由署理而实授、升臬台、署藩司,官符如火,十年之间,做到署理江宁将军。

 甲午战争以后,民教相仇,愈演愈烈,尤其是山东“教案”闹得最凶。事实上杀“教民”的亦可以说是教民,正不同而已。河北、山东一带,白莲教亘千余年而不绝,大致治世则隐,世则显。乾隆三十九年,山东寿张教民王伦,以治病练拳号召徒起事,由此演变为“三省教匪之役”自嘉庆元年大举会剿,至九年九月班师,而余仍在,到嘉庆十八年复有喋血宫门的“林清之变”山东、河南都有响应,虽然只两个月的工夫,就已平下去,可是教始终在贪官酷吏横行之处,暗暗传布,俟机而发。凡是信“西教”的,因为门户之见,权利之争,更如水火不相容,所以白莲教余最多的地方,亦就是“教案”迭起,最难调停的地方。

 白莲教的支派极多,有一小股名为“大刀会”光绪二十三年十月里,在山东杀了两个德国传教士。德国提出涉,要求将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继任的就是毓贤。谁知毓贤的袒护,更甚于李秉衡,于是而有山东平原朱红灯之举。

 朱红灯这一派称为“义和会”起源于白莲教所衍化的八卦教。八卦教分为八派,其中势力最大的两派是“乾字拳”与“坎字拳”林清即属于坎字拳。乾字拳为离卦教的余,离为火,所以衣饰尚红。朱红灯这个名字,一望而知属于离卦教,为了遮官府的耳目,改了个冠冕堂皇的名字:“义和会”又称“义和拳”

 当朱红灯在光绪二十五年秋天闹事时,廷议分为两派:一派主抚,一派主剿。主抚的认为仇教即是义民,理当慰抚;主剿则认为此辈是乾嘉年间,屡见于上谕的“教匪”聚众作,扰害地方,应该切实剿治。荣禄与袁世凯都是如此看法,兵权在握,不理载漪、徐桐、刚毅之的主张,由袁世凯派总兵姜桂题,带领武卫右军一万一千人,进驻山东与河北界的德州。不久,由袁世凯的堂兄候补知府袁世敦进兵平原,将朱红灯打得落花水,溃不成军。

 无奈义和拳中颇有高人,见此光景,赶紧打出一面旗子,四个大字:“扶清灭洋”于是毓贤庇护义和拳更觉师出有名。为义和拳改名“义和团”准许使用“毓”字黄旗,俨然是他的嫡系部队了。

 这一来‮理办‬教案的平原知县蒋楷与进兵有功的袁世敦,必然要倒霉,朝廷听信了毓贤的片面之词,下了一道上谕:“蒋楷办事谬妄,几酿大祸,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营官袁世敦,行为孟,纵勇扰民,一并革职。”了解真相的,都为蒋楷、袁世敦不平,但没有人敢出头替他们伸冤。

 反是旁观的洋人,觉得有说话的必要。当然,民教相仇,烧教堂、杀教民,在华传教的洋人,惴惴自危,亦不能不请他们的公使保护。于是,由‮国美‬驻华公使康格为头,约集各国公使到总理衙门,面递照会,要求中国‮府政‬制止山东义和拳作

 一个多月的工夫,康格提出了五件照会,最后一件照会提出之时,正在蒋楷革职,及朱红灯打出“毓”字旗以后,康格认为事态严重,所以在提出照会的同时,要求与总理大臣面谈。

 奉庆王之命接见康格的这位总理大臣,名叫袁昶。他是浙江桐庐人,字秋,光绪二年的进士,不但博学多才,而且久任总理衙门的章京,谙洋务,是很得各国公使尊敬的一位对手。

 透过译员的传达,康格询问四次照会的结果,袁昶答道:“中国‮府政‬并无意与洋人为难。一再告诫地方官,务须秉公‮理办‬,这有上谕可资查考的。至于民教相仇,由来已久。地方莠民,固有假借名义,与教民冲突的情事。可是,所谓教民,亦难保没有倚仗洋人的势力,横行不法的。朝廷只问是否良民,不问是否教民,如果是安分守己的良民,当然在保护之列,否则,虽是教民亦不能姑息。”

 “中国‮府政‬如果持这样的态度,我们当然很满意,可是各省的地方官,并非如此。他们的行为与中国‮府政‬完全相反。请问,中国‮府政‬如何处置?”

 “当然依照法令,加以处罚。”

 “然则,象山东巡抚毓贤,公然袒护义和拳,又怎么说?”

 “不会的!”袁昶明知他所言不虚,但决不能承认,所以断然答说:“决无此事!”

 康格不答,从皮包中取出两张照片来给袁昶看。一张上面是个义和拳的头目,头戴风帽,手执大刀,两旁两个喽罗,各持一面大旗,旗上有字,约略可辨,一面是“天龙”二字,一面只有一个“毓”字。

 “这个人就是朱红灯!”康格看着英文说明,告诉袁昶:“这面旗帜,上有山东巡抚的姓氏。请再看这一张照片。”

 另一张照片更是确证,所拍摄的是“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部堂毓”奖许义和拳为义民,并改拳为团的告示。

 看了这两张照片,袁昶大感困窘,只能这样答说:“这件事,得要调查了再说,或许是一种误会。”

 “证据在这里,决非误会。不过,希望中国‮府政‬详细调查。”

 康格问道:“如果调查属实,中国‮府政‬准备作何处置?”

 “这不在本人的权责范围之内,也可以说,任何人都无法答复,必须请命于敝国皇上。”

 “我们希望贵大臣能够建议,象山东毓巡抚的这种行为,是严重的失职,应该撤换。”

 “不!”袁昶一口拒绝“贵公使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是干涉内政,为万国公法所不许。”

 康格面有窘“我希望贵大臣了解。”他说:“这是出于敦睦两国邦,‮定安‬贵国社会秩序的善意建议。”

 “是的!多谢你的善意建议。”袁昶问道:“请问这两帧照片,能否见赠?”

 “当然、当然!”康格又说:“关于山东义和拳的作,我必须提出一项忠告,倘或中国‮府政‬没有明快有力的处置,将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我希望中国‮府政‬知道,我国麦金莱总统及约翰·海国务卿所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与英国为了维持既得利益所作的同样主张,有所不同。‮国美‬的本意是希望中国免于被瓜分之祸,得能维持主权的‮立独‬及领土的完整。因此,中国‮府政‬不能自己制造祸,侵害到各国在华的利益,否则就会给予对中国有领土野心国家的一个武力干涉的借口。‮国美‬
‮府政‬亦就无法帮助中国‮府政‬对抗外来的压力。因为是这样深切的关系,所以我们所作的建议,不可避免地会超越国际涉所许可的范围。这一点,请贵大臣谅解。”

 这一大篇话一口气说下来,经过传译之后,原意打了一个折扣,不过大致可以听得出来,康格的劝告,出于善意。袁昶很感动地说:“‮国美‬是中国的诤友,贵公使的话,我一定会转达给当道。”

 话虽如此,‮国美‬的门户开放政策,连袁昶自己都不太了解,可与言者,就更少了。不过康格所来的那两张照片,却发生了很大的作用,荣禄密奏慈禧太后,在十一月初下了一道上谕:“山东巡抚毓贤,着来京陛见,以工部右侍郎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

 毓贤到京一个多月了。由于徐桐等人的支持与揄扬,成了很出风头的人物。提起不怕洋人的“英雄”群相推许,毓贤第一。

 因此,这天载漪宴客,等毓贤一到,宝石顶子的王公贝勒,无不起身相,奉为上宾。载漪更为亲热“佐臣、佐臣”叫个不停。

 到入席之时,载漪尊毓贤入首座,而毓贤说什么也不肯,口口声声:“朝廷体制攸关,决不可越礼。”

 所持的理由光明正大,载漪只好依他。于是依照爵位序次:庄亲王载勋坐了首席;其次是小恭王溥伟的生父、郡王衔的贝勒载滢;再次是载漪的胞弟,辅国公载澜;然后方是毓贤;还有个陪客也是内务府的汉军,户部右侍郎英年。连主位的载漪,六个人团团坐定吃生片火锅。

 行过一巡酒,话题转入义和拳,谈到袁世敦平原剿匪,毓贤大喝口酒,摇‮头摇‬将杯子放下,不胜感慨地说:“当今国势堕,由于民志未伸。曾文正在,我样样佩服,就是办天津教案,杀好些义民替法国领事丰大业一个人抵罪,地方官还遭严谴,辱国太甚,民气不舒,这件事做得错尽错绝。如今还要再杀拳民,助长洋人的骄嚣之气,无异自剪羽翼,开门揖盗,万万不可!”

 这番话在载漪听来,觉得义正辞严,大为佩服“佐臣!”他情不自地说:“公道自在人心!老佛爷知道你忠心耿耿。山东且让袁慰庭去胡闹,包在我身上,不出三个月还你一个巡抚。”

 毓贤心中一喜。不过他为人向来喜欢摆出一面孔“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神情,所以不便当筵道谢,只说:“国事蜩螗,只想多做点事,报效朝廷,名位在所不计。王爷看得起,那怕在虎神营派我当个管带,亦所乐从。”

 “笑话,笑话!”载漪停了一下,有成竹地说:“我自有道理。”接着又问:“佐臣,你看大刀会、义和拳,到底管用不管用?”

 “当然管用!”

 “佐翁,”英年问道:“说义和拳有神技,洋洋炮打不死,这话究竟是真是假?”

 “千真万确。”

 “可是,”英年迟疑了一会,终于说了出来:“我听说,袁慰庭手下有人试验过,似乎不如所传那样神奇。”

 “喔,菊侪!”毓贤喊着英年的别号,很认真地问:“你听人怎么说?”

 不但毓贤,在座的人亦无不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盯着英年看,这使得他大感威胁,但亦不能不说。

 他所闻的传说是如此:有人带着徒众,直闯武卫右军翼长姜桂题的大营,自道不畏洋人的炮火。姜桂题问他可敢试验?此人大言相许。于是传来一班兵丁“打活靶”一排响起,此人中了似地跳了一阵,倒地不语。细细检查,身上有十四个窟窟。姜桂题因为有袁世敦的前例在,怕惹是非,勒死者的徒弟写了一张字据,说是“试术不验”送命与官兵无干。

 听他说完,毓贤轻蔑地笑了,然后正说道:“菊侪,我不说你是误信谣言。就算有其事,亦是例外,其人练术不,自取其死而已!”

 “照这么说,”载滢嘴问说“是可以练成那样的本事的罗!”

 “诚然!”毓贤略停一下说“滢贝勒,你见了就相信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只说一件事,你老也许不信,可是我可以当场试验。”

 “喔,请说,是怎么一件事。”

 “我能吃生的鱼头。滢贝勒,你能不能?”

 此言一出,阖座动容,载滢‮劲使‬摇着头:“不但不能,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毓贤微笑不答,转脸向听差说道:“管家,请你到厨房里要两个生鱼头来!”

 “是!”听差答应着,‮子身‬不动,只望着主人。

 年轻的载澜,那里舍得不开这个眼界,大声吩咐:“去,去!多拿几个鱼头来。”

 鱼头来了,王府的下人也来了,都在窗外偷‮窥偷‬望,要看“毓大人吃生鱼头”毓贤不慌不忙地望着大冰盘中带血的四个生鱼头说:“这是松花江的白鱼,骨头很硬,可是敌不过牙齿。”

 说完,用手抓起一个鱼头,蘸一蘸作料,放到嘴里去咬。叽里嘎啦,象狗咬骨头似的,一会儿就面不改将生鱼头下肚子去了。

 “了不起!了不起!”载漪赶紧执壶替他斟了一杯热酒,一面挥手,让听差把那盘生鱼头端走。

 “真是,耳闻不如目见。”载滢大为倾服“若非亲眼得见,说什么我也不能相信。”

 “就是这话罗!”毓贤说道“义和团的神技,如果我不是亲眼得见,也不能相信。”

 “那,”载澜的好奇心更炽“能不能把那些义和拳找来,咱们跟他学学本事?”

 “也快来了!”英年答了一句。

 “怎么?”

 英年深悔失言,踌躇了一会不肯说,也不敢说,陪着笑答道:“没有什么!”

 越是这样越使人怀疑,毓贤颇为不悦,硬着他说:“菊侪,你有话该老实说出来,这样吐吐,算是怎么回事呢?”

 看样子如果不说,毓贤误会更深,英年只好硬着头皮打招呼:“也不知道靠得住、靠不住?或许是故意造出来糟蹋袁慰庭的!大家当笑话听吧。”

 据说,从姜桂题那次试验以后,袁世凯益发看穿了义和拳的底蕴,毫不容情加以搜捕。义和拳恨极了他,编出两句儿谣:“杀了袁鳖蛋,大家好吃饭。”又在山东巡抚衙门的照墙上,画一个洋人,后面是一只头戴红顶花翎的大乌,背上写“袁世凯”三字,正伸长了脖子,凑向洋人的部。

 听英年讲完,阖座大笑。义和拳为袁世凯所抑,在山东存身不住,渐向北侵,进入河北边境这段话,英年就可以略去不提了。

 由此开始,席间的气氛便轻松了,毓贤的谈锋极健,讲他在山东捕盗及惩办教民的“政绩”就象听说书一样,很能吸引人。唯一的例外是载澜,听而不闻,只想自己的心事,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趁主客都不注意之际,悄悄起身离席,出了王府,带着两名跟班,跨马直奔西四牌楼以南的丁字街。 N6zWw.CoM
上章 慈禧全传 下章